打字猴:1.704574631e+09
1704574631
1704574632
1704574633
1704574634
1704574635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1704574636 作者: 托斯丹·邦德·凡勃伦
1704574637 出版: 商务印书馆
1704574638 ISBN: 9787100023627
1704574639
1704574640 1 原序 [:1704574663]
1704574641 2 第一章 绪言 [:1704574677]
1704574642 3 第二章 金钱的竞赛 [:1704574741]
1704574643 4 第三章 明显有闲 [:1704574787]
1704574644 5 第四章 明显消费 [:1704574873]
1704574645 6 第五章 金钱的生活水准 [:1704574953]
1704574646 7 第六章 金钱的爱好准则 [:1704574985]
1704574647 8 第七章 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1704575125]
1704574648 9 第八章 工业的脱离与保守主义 [:1704575181]
1704574649 10 第九章 古代遗风的保持 [:1704575249]
1704574650 11 第十章 遗留到现代的尚武精神 [:1704575347]
1704574651 12 第十一章 信赖命运 [:1704575427]
1704574652 13 第十二章 宗教信仰 [:1704575467]
1704574653 14 第十三章 非歧视性利益的残存 [:1704575573]
1704574654 15 第十四章 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1704575639]
1704574655 16 附录一 托尔斯坦·凡勃伦小传 [:1704575729]
1704574656 17 附录二 “适者生存”与“有闲阶级” ——面对财富与贫困的思考 [:1704575781]
1704574657 18 附录三 评凡勃伦的经济学说 [:1704575833]
1704574658
1704574659
1704574660 Cover
1704574661
1704574662
1704574663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1704574640]
1704574664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原序
1704574665
1704574666 本书的主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但是要把讨论严格地限制在这样标明的范围以内是办不到的。因此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演进以及一般不列入经济学范围以内的一些社会生活特征,这里也不得不给以相当的注意。
1704574667
1704574668 有些场合,讨论的进行是以经济学理论或人种学通则为依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许会使读者感到陌生。在绪言那一章里充分说明了这类理论前提的性质,希望由此可以避免在理解上的扞格。有关的理论观点,曾在《美国社会学杂志》第四卷发表的《作业本能与劳动厌恶》、《所有权的起源》与《妇女的未开化身份》一系列论文里,作了比较详切的叙述。但这类推论的一部分是创见的,假使在读者看来,由于它缺乏根据或缺乏作为根据的事实而觉得不合,那末要晓得,本书的论点以这类部分创见的推论为依据时,并不是完全不顾到它作为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细目的可能有的价值。
1704574669
1704574670 为了说明或加强论证而采用的一些资料,部分为了方便,部分也为了大家对于所熟悉的现象的意义发生误解的可能性比较少的缘故,所以总是尽量凭直接观察或通过尽人皆知的事物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而不求之于更深一层的比较奥妙的来源。这里所引证的大都是些平淡无奇、家喻户晓的事例,对于一些世俗现象,或在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见惯因而往往不再作为经济研究对象的一些现象,有时候也似乎有些漫无抉择地拿来讨论,希望这种做法不致触犯任何读者的喜爱文艺或科学性的感情。
1704574671
1704574672 有些理论前提或确凿例证是取自较远一层的来源的,有些学理或推断是从人种学引来的,即使在这样情况下,也尽可能取其比较熟悉、比较容易查考的一类,这在相当博学的人们是不难寻根究底的,因此没有依照惯例列举所引证的出处。同样,这里所偶尔采用的一些引文,主要是为了举例说明,也无须加注,大都是一见即可了然的。
1704574673
1704574674
1704574675
1704574676
1704574677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1704574641]
1704574678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第一章 绪言
1704574679
1704574680 有闲阶级制度在未开化文化下的较高阶段获得了最充分发展,封建时代的欧洲或日本就是例子。在这样的社会里,阶级的划分非常严格,在阶级差别中具有最突出的经济意义的一个特点是,各阶级的正式业务彼此之间截然不同。上层阶级按照习惯是可以脱离生产工作的,或者是被摒于生产工作之外的,是注定要从事某些带几分荣誉性的业务的。在任何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光荣业务是战争,教士职务在光荣程度上一般认为是次于战争的。如果某一未开化社会并不怎样特殊地好战,那么在光荣程度上教士职务也许会跃居首位,而军人次之。但不管是军人也好,教士也好,上层阶级对生产工作总是置身事外的,这是他们的优势地位的经济表现——这个原则总是不变的,是很少例外的。关于这两个阶级的脱离生产工作,印度的婆罗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那些处于未开化文化较高阶段的社会里,可以笼统地称作有闲阶级的那个范围内,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分支阶级,随着分支阶级的不同,担任的业务也有很大差别。整个有闲阶级包含贵族阶级和教士阶级,还有两者的许多隶属分子。各阶级的业务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经济特点,那就是在性质上总是属于非生产的。这类非生产性的上层阶级业务,大致归纳起来是以下几项——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和运动比赛。
[ 上一页 ]  [ :1.7045746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