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595877
1704595878
假如竞拍者众多,且都做过独立的估价,则可合理地假设平均估价会非常贴近拍卖商品的实际价值。若果真如此,拍卖胜出者的叫价最高,给出的报价就要高于平均报价,意即很可能高于拍卖商品的实际价值,这是对赢家诅咒的认知解释。换言之,竞拍者未能考虑到他们如果中标,对拍卖商品的报价就要高于其他人,这进而又意味着,他们很可能高估了商品的价格。
1704595879
1704595880
从认知上免受赢家诅咒之害的一个方法是将你愿意给出的报价写在一张纸上,并将这张纸在抽屉里放置24小时。24小时过后,把纸拿出来,设想一名拍卖官看过所有报价后告诉你,你给出的报价最高。此时,你应该根据这一信息重新调整报价,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这会让你调低报价,免遭赢家诅咒。
1704595881
1704595882
但在许多情况下,赢家诅咒也有情感原因。拍卖参与者经常发现自己在“拍卖热”——无法控制、不惜代价一定要赢得拍卖的欲望——的驱使下,有报高价的冲动。几年前,我的两名学生请我推荐一个研究项目,我的建议是找同种商品以两种方式——拍卖和一口价直销——对比这些商品最终的售价。我的假设是,同种商品的拍卖价格多会高于一口价。结果发现,这一假设确实属实。拍卖参与者若在同一网站选择按照一口价直接购买,本可以较低的价格买到他们拍中的商品,但拍卖环境的竞争性质及随之而来的拍卖热驱使他们出了高价。
1704595883
1704595884
几年前,我参与了以色列国家天然气储存公司拍卖的筹备环节,目睹了一次代价昂贵的拍卖热案例。四家大型的私营石油天然气公司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地参与了竞拍,中标价达到了2.2亿美元——这几乎两倍于我们的期望价格,而期望价格是按照拍卖前估价员在最乐观的情况下给出的估价做出的。
1704595885
1704595886
2011年,我为一家参与以色列移动电话频段竞拍的公司担任顾问时,想努力帮助客户避免落入赢家诅咒的陷阱。拍卖开始几个小时前,我建议公司老板远离公司总部里忘乎所以、喧哗混乱的人群,深呼吸,找个安静、轻松的地方,平心静气地评估出自己在理智的状态下愿意为竞拍资产付出的最高价。我还告诉他,做出决定后,他应该将这一价格写在一张纸上,塞进信封封起来。随后,这一信封要交给他的一位挚友——当天出现在公司总部的一位银行高管——保管。这样做即是立下承诺,拒绝禁不住诱惑叫出高于预定最高价的价格。
1704595887
1704595888
这位公司老板虽是一名阅历颇丰、才能出众、很有才干的商人,却也因为我的要求大吃一惊。他告诉我,不要让他做他自己无法保证的事。经过同事一再恳求他重视我的建议,加上那名银行主管又威胁他,不遵守我的指示就离开公司,他才同意听从我的建议。
1704595889
1704595890
计算机竞拍程序从上午11点开始运行,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如坐针毡的9个小时。晚上7点,最新的叫价达到了1.35亿美元,那位老板缓缓地从所坐的椅子上站起身来,挺直了身子,端起手中的咖啡杯喝了一大口。
1704595891
1704595892
“我亲爱的朋友,”他多少有些面露愧色地承认,“事实上,我报出的价格远远超过了我在信封里写下的最高价。”
1704595893
1704595894
在余下的一小时竞拍时间里,他继续提高公司的报价,一直叫到最后关头。
1704595895
1704595896
尘埃落定后,才发现他赢了拍卖,叫出了将近2亿美元的高价——约两倍于他拍卖开始前在塞进信封的纸上写下的绝对最高价。45天后,他的中标价按照拍卖规则在事后被宣布无效,因为承诺金额太高,他得不到足够的银行担保。
1704595897
1704595898
多巴胺在赢家诅咒的情感层面起了一定的作用。数项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记录了拍卖参与者的大脑活动。这些研究显示,在受试者出现拍卖热时,大脑数个不同区域出现了复杂的大脑活动模式,但其中一个现象尤其突出。每次受试者得知他们没能赢得拍卖,纹状体区域都会出现子活动。该区域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分泌多巴胺的部位。激烈的竞拍失败会导致纹状体出现更加激烈的子活动,进而导致受试者在下一轮给出更激进的报价。
1704595899
1704595900
非理性情感无法彻底根除,但可以减轻,而通过自觉地意识到其存在和效果,其负面影响也可以减少。在本书中,我一直强调我们体内的认知和情感系统并非互不相干,二者往往共同作用。决定某种情感对我们是利是弊,与产生这种情感的环境息息相关。识别情感反应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认知官能需要完成的任务。认知系统可以增强有利于我们的情感,同样也可以抑制不利于我们最佳利益的情感。本章开篇引用的亚里士多德名言在这个问题上一针见血。控制情感,尤其是愤怒,并非易事,这需要用到分析、记忆、直觉和技巧,但定会有所收获。
1704595901
1704595902
[1]缓和医疗,亦称临终关怀,通常是针对癌症末期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法。由于物理治疗对末期患者逐渐失去效果,反而只会令患者的性命延长,从而使他们饱受更多的痛苦,因此便提倡以临终关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令患者能够以更安详和有尊严的姿态离开人世。——译者注
1704595903
1704595904
1704595905
1704595906
1704595908
狡猾的情感:为何愤怒、嫉妒、偏见让我们的决策更理性 第二十三章 先天与后天
1704595909
1704595910
理性情感根源何在?
1704595911
1704595912
几年前,我遇到了老同学奥佛·李普希茨。
1704595913
1704595914
“几个月前,我们找过你,想邀请你去我家参加同学会,”奥佛带着歉意说道,“有人提到你住在国外,所以我们也就没有很用心找。”
1704595915
1704595916
我和奥佛,以及所有参加同学会的人,从六岁上一年级开始,连续做了八年的同窗。我告诉奥佛,错过同学会,我很失望。他于是想安慰我:“我们把整个聚会拍下来了。到下次再办同学会之前,你至少可以看看录像。”奥佛给我的录像片段长度不下三个小时,参加聚会的每一个人都留下了许多镜头。
1704595917
1704595918
看录像时,有两点让我别有感触。首先一点是,几乎所有人(包括我)一看到每个参加同学会的人走进大门,不等他们自我介绍,便能认出对方。尽管我们上次相见还是35年前,年纪还小,我们却仍然认得出来。我们所具备的这项神奇能力与面部特征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的深刻痕迹有关,假如将同期其他儿童的班级集体照以及这些儿童如今长大成人后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让我看,我怀疑我一个也对不上号。面部特征在大脑中的存储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信息的存储方式。我们经常会遇到看起来眼熟的人,或者觉得自己一定在哪里见过的人,却想不起任何有关他们的具体信息,既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也不记得在何时何地遇见了他们。
1704595919
1704595920
看同学会录像时,令我印象深刻的另一点是,朋友的面部特征并非他们身上我凭借儿时记忆完全能认得出的唯一一个方面。他们不少人的现任职业似乎也完全在意料之中。奥佛和迈伦早在五年级的聚会里,便会弹奏吉他,为我们助兴,如今发展了自己的音乐事业,靠音乐表演和音乐教学挣钱。塔莉在很早的时候对男生表现出的兴趣便远多于班上的其他女生,一直是谁倾慕谁的主要信息来源,如今则成了一名性学家和婚姻顾问。约西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便发起和组织了我们多数的社会活动,长大之后则成了企业家,创办和管理新企业。
1704595921
1704595922
儿时的性格特征保留至成年的程度也令人惊讶。幼年性格内向的人在同学聚会上形单影只,在周围气氛热烈的社交场合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儿时笑口常开的人长大了也一样爱笑。闹哄哄的孩子长成了爱吵闹的大人。少数几个儿时就有反社会暴力倾向的人根本没有到场。
1704595923
1704595924
参加过这种同学会的人都不可能没有幡然顿悟到,性格在我们的人生头十年便已形成。实际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性格的形成甚至要早于这一阶段——并非出生后的前十年,而是出生前的九个月。在寻找性格决定因素新发现的过程中,人类全基因组图谱是巨大的进步。新发现相继揭示了特定性格特征与基因档案之间的联系。
1704595925
1704595926
理查德·埃布斯坦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专门研究遗传精神病学,他和几名合作者一起对此课题做过多项耐人寻味的研究,其中一项侧重于慷慨的遗传依据。如本书此前所述,催产素是母亲与新生婴儿产生相互共情的原因。对于母子纽带的形成,另一种发挥作用的荷尔蒙是抗利尿激素,这种荷尔蒙对人类的多种情感和心理机能非常重要。分泌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基因名为AVPR1a,长度因人而异,该基因长度较短,产生的抗利尿激素量也往往较少,在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身上较为常见。
[
上一页 ]
[ :1.7045958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