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59687e+09
1704596870
1704596871
1704596872 图5.7 哈耶克“关于行为规则体系演化过程的若干说明”冯克利译文第6页
1704596873
1704596874 图5.7可能是最关键的一页,现在哈耶克指出:显然,这种形成全面秩序的个体行为规则与其他个体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现象。社会理论的全部任务,不过是努力揭示这样形成的全面秩序……图5.8继续,他认为,经济学或许是漫长的人类理论演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唯一接近这一目标的社会理论,尽管经济学家们未必意识到这一点。我在左侧写了“群体的有意识演化?”这是因为,哈耶克此处提出的问题,很少学者提出过。我只在例如《塞莱斯廷预言》(The Celestine Prophecy)这样的神秘主义作品中见过,我为那本书写了一篇书评,其中提到我1998年在郑州演讲之后,一位神秘老人送了我那本书,并写了一张字条祝贺我“意识到人类的有意识进化”的学说。在这一段结束时,哈耶克提出了群体可否有意识演化的问题,然后他承认“对这个重要问题很少有人作过系统的思考”。我随后写了“社会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因为,哈耶克提出的系统思考,是这两大理论领域的议题。
1704596875
1704596876
1704596877
1704596878
1704596879 图5.8 哈耶克“关于行为规则体系演化过程的若干说明”冯克利译文第7页
1704596880
1704596881 现在,图5.8中的第5节在图5.9继续:哈耶克首先讨论“社会演化心理学”(如果有这门学科的话)的议题,旨在解释个体为何遵守秩序,并且个体的相互作用是怎样与全局秩序相互作用的——在最微观的局部是每一个体脑内的神经元网络结构。此处,哈耶克转述了博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的观点:多中心的秩序因为有离散的决策体制,故而具有远比单一中心的秩序高得多的系统鲁棒性(抗干扰性)。请回忆汪小帆2003年的文章,完全随机网络具有极强的鲁棒性,哪怕80%的纽带都被破坏,网络仍可运转。此外,诸如“友谊圈”这样的社会网络,鲁棒性也极强。服从幂律的社会网络,我们知道,具有最弱的鲁棒性。
1704596882
1704596883 哈耶克指出,人脑的优势在于,请注意我写在图5.9左下方的注释文字,它可以预先将行动的各种可选方案的各种可能后果呈现于想象之中,并演化形成理性选择的能力。多中心社会网络具有类似的优势——允许哈耶克论证的“匿名的少数”在一切方向上存在,故而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1704596884
1704596885 继续图5.10,因此,哈耶克指出,这样一个复杂系统或许比其他类型的系统对环境有更强的适应力,因为它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这是哈耶克在一篇著名文章“散布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中提出的核心观点。从这一观点出发,逐渐形成了他的自发秩序学说。
1704596886
1704596887
1704596888
1704596889
1704596890 图5.9 哈耶克“关于行为规则体系演化过程的若干说明”冯克利译文第8页
1704596891
1704596892
1704596893
1704596894
1704596895 图5.10 哈耶克“关于行为规则体系演化过程的若干说明”冯克利译文第9页
1704596896
1704596897 第6节在图5.11中继续,哈耶克在这里的论述显得思路不畅。我认为他试图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思想:人类社会的自发秩序与脑内的秩序和宇宙秩序之间有某种相类的复杂性。如果有一门学科是研究复杂性的(那时还没有“桑塔菲学派”),那么,哈耶克认为,这门学科必须探讨这样一个方法论议题:它必须将它自身的研究方法视为它研究的复杂秩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的方法与它研究的对象都包含在相互作用的微观行为的涌现过程之内,也因此而依赖于历史(路径)——即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哪怕那些事情后来消失了,它们在复杂性及其思维方式里仍保存着自己的印记。于是,后来发生的理性很难理解自己为何要这样思考。
1704596898
1704596899 图5.12中,哈耶克再次追溯这一复杂观念到他的老师门格尔那里。纵观哈耶克的思想路径,我认为,他晚期发表的关于复杂性的学说几乎都已在早期有了基本的构想。例如,他自述《感觉的秩序》(The Sensory Order:An Inquiry into the Foundations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副标题直译为“理论心理学诸基础的一种探究”,1952年以英文首次出版)的基本构想萌发于他在维也纳大学读书时的一篇学期作业(那时他研读了马赫[Ernst Mach]的《感觉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应当在1919-1920年之间,甚至,根据哈耶克自述22,那本书的更早渊源来自他父亲(一位解剖学家)。
1704596900
1704596901
1704596902
1704596903
1704596904 图5.11 哈耶克“关于行为规则体系演化过程的若干说明”冯克利译文第10页
1704596905
1704596906
1704596907
1704596908
1704596909 图5.12 哈耶克“关于行为规则体系演化过程的若干说明”冯克利译文第11页
1704596910
1704596911 又例如,他的几篇“知识”文章,最重要的一篇是1936年就任伦敦经济学俱乐部主席的演讲稿(“Economics and Knowledge”,1937)23。在那次演讲中,他提到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其实是解释“知识的分工”,而不是解释“劳动的分工”。再例如,据《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权威版(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1年首版)的编辑罗纳德·哈姆威(Ronald Hamowy,1937-2012)——他是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指导的博士生,1961年为哈耶克这本书写的批判性评论给哈耶克印象如此深刻,以致哈耶克亲笔写了一篇回应文章(收录于哈耶克1967年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文集》)——考证,《自由秩序原理》的基本构想源于1939年哈耶克跟随米塞斯参与的那场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论战。顺便提及,2008年出版的The Encyclopedia of Libertarianism(可译为《古典自由主义百科全书》),主编就是这位社会思想委员会培养的博士。
1704596912
1704596913 再多说几句,哈姆威1937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叙利亚犹太人,母亲是埃及犹太人,他是在纽约长大的孩子。他晚年有严重的心和肾的疾患,2012年9月8日在巴尔的摩的一家医院病逝。事实上,如许多伟大的学术机构里的学生一样,他并未从导师那里直接学习什么。他最初是在巴黎的图书馆,然后到了牛津大学——去追随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两人的对话是这样的:“我早已停止带学生了。”“嘿,听我说,我很聪明,我特别勤奋,而且我是一个很逗乐的人……”“那么,好吧。”根据2012年9月9日发布的讣告,伯林确实认真看了看这位身高大约只有正常人一半的很逗乐的年轻人。
1704596914
1704596915 我的另一判断是,越到晚年,哈耶克越重视他自己早年的基本构想。例如,根据哈耶克文集最初的那位主编(W.W.Bartley III)保存的录音带“1984-1988”(哈耶克生命的最后四年),哈耶克认为自己毕生唯一重要的学术著作是《感觉的秩序》,除了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他“令人惊讶地懂得这本书的全部”,学术界很少关注这本书。
1704596916
1704596917 第7节,我继续讲解,见图5.12和图5.13,以及图5.14的前半部分。这一节的主旨,仍是澄清全局与局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依存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军方的学者们通过研发各种类型的军事系统逐渐形成了关于系统的观念,导致了1960年代流行的“系统理论”(systems theory)。哈耶克1952年发表《感觉的秩序》时尚未流行系统理论,但神童维纳(Norbert Viener,1894-1964)已于1948年发表了名著Cybernetics: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控制论:或动物与机械的通信与控制》)。至今,我仍很不满意“cybernetics”这一单词的中文翻译——这种翻译导致了今天“网络空间”(cyber-space)的汉语意思完全不能溯源到当初维纳建立的通信理论传统中去。不论如何,为了讲解哈耶克的第7节,我首先澄清“系统”这一概念的涵义。
1704596918
1704596919
[ 上一页 ]  [ :1.704596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