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596918e+09
1704596918
1704596919
1704596920
1704596921
1704596922 图5.13 哈耶克“关于行为规则体系演化过程的若干说明”冯克利译文第12页
1704596923
1704596924
1704596925
1704596926
1704596927 图5.14 哈耶克“关于行为规则体系演化过程的若干说明”冯克利译文第13页
1704596928
1704596929 图5.15的截图,取自林益的英文著作《一般系统理论:数学方法》(General Systems Theory:A Mathematical Approach)24。作者林益,检索百度百科(以及维基百科)可知,是国内培养的理论数学研究生,赴美留学,1988年至今,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高等教育系统(Slippery Rock校区)数学系担任教授。我喜欢林益定义的简洁性:系统由对象的集合及对象之间关系的集合构成并有多层结构。一般系统研究的数学方法,旨在为分析系统“局部—整体”关系提供基础。
1704596930
1704596931
1704596932
1704596933
1704596934 图5.15 取自林益2002年著作《一般系统理论:数学方法》第九章
1704596935
1704596936 图5.16的截图取自布克利(Walter Buckley)1967年著作《社会学与现代系统理论》(Sociology and Modern Systems Theory)的第二章。这位作者1998年发表了另一部著作Society—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Essays in Social Theory。这张截图里的插图及解释,依照历史顺序刻画了三类系统模型:(1)机械论的,核心观念是“均衡”,适用于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程度最低的系统;(2)有机论的,核心观念是“homeostasis”(动态平衡),适用于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程度更高的系统;(3)过程论的或适应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演化”,适用于复杂性最高的系统——因为复杂系统的多层结构是持续涌现的。第三本参考书是Springer-Verlag 1989年出版的《抽象系统理论》(Abstract Systems Theory),“斯普林格讲义系列”(“Lecture Notes in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的一种。两位作者综述了关于“系统”的各种定义,从最通俗的牛津英语词典开始:a system is a set or assemblage of things connected, associated, or interdependent, so as to form a complex unity(系统是由一组相互联系或相互依存的事物构成的复杂整体);到更精确的定义:a system is a set of relations among attributes of objects(系统是一组对象的各种性质之间的关系);到抽象系统理论的数学定义:a system is a family of mappings of a topological space representing states of the system into itself(系统是从表达了系统状态的拓扑空间到它自身的一族映射)。现在读者不妨自己阅读图5.12、图5.13和图5.14第7节,哈耶克阐述的基本上就是系统理论的观点。
1704596937
1704596938
1704596939
1704596940
1704596941 图5.16 截图自Buckley, Sociology and Modern Systems Theory
1704596942
1704596943 图5.14的后半部分,第8节,延续到图5.17,这些文字较为流畅,在这里,哈耶克解释了宗教的制度涵义,并深入到无意识层次,例如图腾与禁忌,这是《致命的自负》最后一个附录(Appendix G)的主题——苏格兰的社会人类学家弗雷泽(Sir.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1909年的一篇“小研究”引起哈耶克的注意。弗雷泽的这一作品,标题是“Psyche’s Task”(“心理之任务”),篇幅长达84页,虽然哈耶克希望将这篇文章全文排版在他的附录里。根据弗雷泽的观察,当某物被图腾化之后,它的主人实际上获得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权利。所以,在哈耶克看来,图腾以及迷信,在成为原始社会私有产权最早也是最有力量的保护神。顺便提及,弗雷泽的传世名著是《金枝》(The Golden Bough)。
1704596944
1704596945
1704596946
1704596947
1704596948 图5.17 哈耶克“关于行为规则体系演化过程的若干说明”冯克利译文第14页
1704596949
1704596950 图5.18接续,哈耶克进一步论证,图腾与禁忌之所以对原始人类非常有效,是因为,在心理学视角下,人们更愿意接受有概率分布的风险,而不愿意陷入奈特意义的那种完全未知的不确定性情境。为了提醒读者,我在图5.18的顶端写了“R.Heiner”(这是海纳模型关于有限理性选择的基本判断),并且在左侧写了“许明2005”——请回忆图3.11,他和导师凯莫罗(Colin Camerer)等人2005年发表于《科学》杂志的那篇关于不确定性的脑科学研究报告,标题是“神经系统对人类决策过程中不确定性的程度的反应”。
1704596951
1704596952 现在我讲解哈耶克这篇文章冯克利中译本的最后一页,如图5.19,这里只有一段文字。从哈耶克所论的规则与秩序的角度看,图腾与禁忌是对行为的最强约束。我在这里写了几行文字,首先,由于交易费用经济史研究得到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诺斯的制度经济学著名判断:制度的主要功能是降低不确定性。其次,由于交易费用合约理论得到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列出了两类不确定性现象:行为的不确定性(behavioral uncertainty)和环境的不确定性(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那么,制度降低的是哪一类不确定性?返回常识,我们周围既有旨在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的制度——例如应对自然灾害的各类条例,又有旨在降低行为不确定性的制度;我推测,后者的数量和种类远多于前者,几乎可以说比比皆是。
1704596953
1704596954
1704596955
1704596956
1704596957 图5.18 哈耶克“关于行为规则体系演化过程的若干说明”冯克利译文第15页
1704596958
1704596959
1704596960
1704596961
1704596962 图5.19 哈耶克“关于行为规则体系演化过程的若干说明”冯克利译文第16页
1704596963
1704596964 哈耶克其实相信的是,在群体内部从相互作用的大量个体行为规则涌现出来的宏观秩序固然有助于这一群体的生存,但这一群体未必能在新的环境里继续生存。例如,群体甲最初达到的文明水平足以吸引周围尚处于野蛮状态的群体的注意。就像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那样,群体甲完全可能被更野蛮的群体征服,并由此而将文明社会的行为规则传承给征服者,由此,征服者也就达到了比它最初的水平更高的文明水平。还可能发生的是,就像中国以外的其他古代文明的历史那样,被征服之后,最初的文明群体完全消失了。当然,文明社会的那些规则很可能得到了传承。所以,哈耶克相信,规则的生命历程往往远比最初发明了这些规则的个体和群体要长久。这就意味着,如果道金斯试图说服我们相信,我们每一个人以及任何有机体无非是基因的载体,那么,哈耶克试图说服我们相信人类社会以及任何生物群体无非是规则的载体。如果民族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国家之间有竞争的话,其实,根据哈耶克的观点,真正在竞争的是各种规则。
1704596965
1704596966 但是关于规则,我们根据中国经验可以说得更多。例如产权及保护产权的规则,或“法治”和“宪政”这样更高远的理想状态,在中国转型期社会,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地实施。历史因素当然特别重要,甚至是主导性的。例如,中国有两千年之久的官僚政治传统——伴随着的是“官与商勾结”的传统。又例如,王朝更迭的基本方式是以暴易暴——难以确立稳定的产权关系。福山(Francis Fukuyama)最近发表文章25,建议学术界接受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东亚模式及其特殊性——即借助有效的文官政府成功推行经济发展战略,并因此取消宪政与法治的必要性。如果东亚模式的成功经得住时间考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福山的这一思路其实与上述的哈耶克思路并不冲突,而且西方模式与东亚模式恰好构成不同微观行为规则之间的竞争关系。福山并不孤独,中国的和东亚其他地区的“经济奇迹”几十年来在西方学术界引发的核心议题,与福山这两篇文章的议题,基本指向一致:经济模式与政治模式之间有各种可能的关系(涌现秩序),西方模式不因西方社会的发达状况而成为普适的。
1704596967
[ 上一页 ]  [ :1.7045969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