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638430
图8.10 完全价格歧视
1704638431
1704638432
于是,日常生活中普遍的价格歧视是不完全的价格歧视,不完全的价格歧视是以不完全的信息为前提的。不完全的价格歧视分为二级价格歧视与三级价格歧视。
1704638433
1704638434
二级价格歧视是通过间接的选择装置,即“自我选择装置”来分离不同的消费需求层次。这种价格歧视是应用“激励相容原理”(“incentive compatibility”)来对需求提供不同的消费计划,让不同的消费者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而自选,但不同的消费计划付不同的价钱。
1704638435
1704638436
三级价格歧视则是通过直接的信号来有区别地对待消费者。这些直接的信号包括消费者的就业岗位、居住地域、年龄等等。根据这些不同的特征,同一物品对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运用这些直接的信号,垄断厂商把消费者分为几类不同的群体。当然,垄断者仍无法知道每一个群体内不同的消费者的偏好。
1704638437
1704638438
二、价格歧视的发生原因与后果
1704638439
1704638440
1.原因
1704638441
1704638442
价格歧视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垄断厂商想最大限度地获取垄断利润,从而想最大限度地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
1704638443
1704638444
下面,我们就三种类型的价格歧视,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实施价格歧视会提高垄断利润?
1704638445
1704638446
(1)一级价格歧视政策下的垄断利润的增进
1704638447
1704638448
如图8.11,在点(pm,Qm),垄断利润为
1704638449
1704638450
1704638451
1704638452
1704638453
1704638454
1704638455
1704638456
图8.11 完全的价格歧视下垄断利润的增进
1704638457
1704638458
1704638459
按定义,在点(pm,Qm),
1704638460
1704638461
1704638462
这两个面积应相等,原因是,D线是一直线,MR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必等于D线斜率绝对值的一倍。我们用公式(8.13)来表达垄断利润,是为了与一级价格歧视下的垄断利润比较。
1704638463
1704638464
1704638465
如实施完全价格歧视,则相应的垄断利润会等于D线下面面积与MC线下面积之差,即
1704638466
1704638467
1704638468
1704638469
1704638470
1704638471
比较公式(8.15)与(8.13),显而易见,比πm大,大出的面积为CBE。
1704638472
1704638473
原因在于,在一级价格歧视政策下,从生产和销售每个增加的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利润现在是需求与边际成本之差。
1704638474
1704638475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上许多一级价格歧视的事。比如,医生给病人看病,会问你是公费还是自费,若公费,则会收你较多的钱;若自费,可能收你正常的价。北京发生过冒充“同仁堂”的药品销售部,同样的药,卖给自费的北京人、公费的北京人与外地人分三种价格。“问”本身就是了解消费者的偏好,获得信息。
1704638476
1704638477
由于实施一级价格歧视需要以掌握消费者的偏好为前提,所以,许多厂商会让消费者填写各种表格。保险公司、大商场甚至会派人让你填表。有时,为了诱使你填表,给你一个小奖品,而领奖时让你乖乖地填表。“填表”,就是消费者披露信息的形式。有了信息,厂商就可能对消费者实施价格歧视。连学校发助学金,也要求学生填写家庭收入的信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收费标准是不同的。前提也是:事务所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的消费偏好,了解服务对象是否有钱,对服务的需求有多迫切,等等。
1704638478
1704638479
(2)二级价格歧视下的利润增进
[
上一页 ]
[ :1.704638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