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641571
1704641572
首先设他们不会买。于是,垄断者所面临的需求只从α这一部分消费者来,垄断者的最优选择当然是提供高质品(s=1),只要p≥c1;否则无人会买,垄断者的利润会等于零。但既然垄断者必定提供s=1,那么没有信息的消费者应该是期望质量为优才符合逻辑⇒他们((1-α)的群体)应该购买才对。⇒矛盾。
1704641573
1704641574
因此,我们应假设(1-α)这一部分消费者也是购买的。这样,垄断者的利润为
1704641575
1704641576
1704641577
1704641578
1704641579
或者,利润为
1704641580
1704641581
1704641582
1704641583
1704641584
显然,当且仅当
1704641585
1704641586
1704641587
1704641588
1704641589
就是说
1704641590
1704641591
1704641592
1704641593
1704641594
时,垄断者才改进质量,使s=1。
1704641595
1704641596
从“αp≥c1-(1-α)c0”中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
1704641597
1704641598
(1)只有当价格p足够高时,垄断者才有动力去改进质量。因为当价格高时,垄断者如提供质次品(s=0),那么,他就会担心失去市场所造成的损失。于是,高价这一事实会使提供质次品的做法降低吸引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社会存在着α的有信息者时,对于无信息的消费者来说,价格高是一个质优的信号。
1704641599
1704641600
在均衡点,垄断者可以索价达p=θ这个上确界,把此代入(14.23)式,就可知,如果
1704641601
1704641602
1704641603
1704641604
1704641605
垄断者会提供优质品。
1704641606
1704641607
“αθ≥c1-(1-α)c0”的含义与“αp≥c1-(1-α)c0”有一点不同:“αθ≥c1-(1-α)c0”表示,如果消费者的偏好强(θ高),且有信息的人的比重高(α高),那么,垄断者就一无动力去骗,二是不敢去骗。因此,我们有第二个结论:
1704641608
1704641609
(2)如果α越高,则垄断者越有可能去提供优质品(s=1)。这说明,提高消费者对于商品信息的普及率,可以有效地防止假冒伪劣。这也是为什么要鼓励出版“消费者报告”之类读物的原因。因为提高α的比重,不光有利于α这一部分群体,而且它抑制了垄断生产者制造次质品的企图,造福了全体消费者。这便是α的正的外在性。
1704641610
1704641612
第三节 模型3:文凭的信号模型
1704641613
1704641614
这个模型是斯宾塞(Spence)在1974年提出来的(见其著作:Market Signalling.哈佛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模型指出了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在劳动就业市场上的作用。该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一个人如果能干的话,则意味着其在升学、毕业的竞争过程中也可轻而易举;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升学与毕业的竞争过程中遭到淘汰,则说明这个人的能力有问题。因此,一个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人会选择攻读高学位作为其信号,向雇主显示自己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使雇主对其支付较高的工资。如果这种较高等级的文凭确实代表较高的生产能力,那当然不错。但是,即使高文凭并不一定会带来较高的生产能力,即使高的教育程度对生产并没有实际的作用,文凭本身也具有分离劳动力的作用,会改变劳动市场的配置。
1704641615
1704641616
一、受教育的成本
1704641617
1704641618
假定劳动力的生产能力可分为高(H)与低(L)两类。又设如果是高能力的劳动者,其为企业的贡献为y=2;而低能力的劳动者对企业的贡献只为y=1。如果企业是了解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的,如果别的企业也是如此了解劳动者的,那么,通过劳动力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工资标准可以达到:对高能力的劳动者,企业支付工资w=2;对低能力的劳动者,企业则支付工资w=1。问题在于,企业在雇工人时,并不能观察到劳动者的生产能力(这个假定是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因此,企业必须借助于一些可信的信号来识别劳动者的能力。而文凭就是这样一类比较可信的信号。
1704641619
1704641620
为什么文凭这一信号比较可信呢?
[
上一页 ]
[ :1.7046415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