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655290
1704655291
之所以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是因为人虽然是自由的主体,但自由主体之间的关系会凝固,导致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打破这种关系。奇妙之处就在此,本来是人们自己缔结的关系,人们却不能随意操控它。
1704655292
1704655293
常听人发感慨,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这句话,显示出一种无奈,说明有了“社会”,每个人就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个体要社会化,就必须摆脱我行我素的状态,自觉遵守社会对人的规范,自觉接受社会的束缚。
1704655294
1704655295
难怪法国哲学家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也难怪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会设想,人类社会的原初状态,就是人与人相互为敌的状态。其本质上所体现的,可能就是人无法根据自己的意志肆意地行事,任意地改变与他人的关系。
1704655296
1704655297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奠定了人们生活的“现实基础”。这就是经济基础。
1704655298
1704655299
经济基础,不像生产关系那样好理解,人们难以看到其“形”。问题在于,这个所谓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什么?
1704655300
1704655301
用互联网能够很好地解释它。在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中,我与你的关系,我与他的关系,你与他的关系,所有的这些关系,构成一个运行稳定的网络。
1704655302
1704655303
每个人都成为这个网络的节点,都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需扮演的角色。人人只能各安其命,各行其是,以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
1704655304
1704655305
少了某个人、某一节点,网络一样运行;换了一个人,它也必须保证网络畅通。作为节点的个人,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任意地改变它。
1704655306
1704655307
任何人不能随便打破,也没办法随便打破这个生产关系固化而成的网络。因为,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律、政治的制度,来约束那些不“循规蹈矩”的人,那些不满足于自己地位的人。
1704655308
1704655309
这种法律和政治层面的建筑,是维系经济基础稳定的“硬件”,它是一种强制的机制,它让人感到神秘,望而生畏,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去挑战它的权威。
1704655310
1704655311
除了“硬件”,还有维系经济基础稳定的“软件”,即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让人在大脑里,生成一种观念,即现存社会是合理的,自己与他人构成的关系是天然的。
1704655312
1704655313
任何社会,不外乎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这几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有机体。正是这几个要素的统一,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理解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就是要理解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
1704655314
1704655315
3
1704655316
1704655317
第二个视角:社会的四个领域=物质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精神领域
1704655318
1704655319
认识社会,也可以从物质(或经济)、社会、政治、精神四个领域出发。
1704655320
1704655321
现在我们常讲,中国的建设或改革,应是“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或者“五位一体”(加上生态文明),不能说与此没有承袭关系。
1704655322
1704655323
这说明,马克思认识社会的方法,在我国的当代实践中有实际借鉴意义。
1704655324
1704655325
马克思尤其强调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物质利益的基础性,这是他的理论构建的前提。
1704655326
1704655327
因为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基于人们的物质生产。人们先要过物质生活或经济生活,才能过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
1704655328
1704655329
但似乎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哲学应不屑于探讨物质的东西,谁离物质越近,谁就越不像哲学家。
1704655330
1704655331
有人会因此说,马克思没有哲学思想,或者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没有深度,不够哲学化。还有人批评,马克思太关注物质,以至于忽略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东西。
1704655332
1704655333
马克思不是屋顶上的哲学家,他要看屋里的锅、碗、瓢、盆,看家里的油、盐、酱、醋。他不会只将眼光看向彼岸世界,而无视此岸世界。
1704655334
1704655335
一个立志改变世界的人,放弃对此岸世界的关注,怎么可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呢?
1704655336
1704655337
人离开物质生活,那就无法生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关注物质生活,怎么可能理解现实之人,怎么可能理解社会呢?
1704655338
1704655339
[
上一页 ]
[ :1.704655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