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715306e+09
1704715306 以前,人们获取的信息大多经过了专业人士的(编辑、记者、专家……)筛选和加工,而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其导致的结果就是“谣言流言传得快,鸡汤鸡血满天飞”。大前研一的建议虽不适合当前国人,但人家毕竟不是信口雌黄,只是没在书中刻意界定适用边界。可某些微信中的自媒体和微博中的写手,为了博眼球、促转发,会故意采用偏激、煽情和夸大的方式误导读者。
1704715307
1704715308 今天的信息环境像是你在网络问医,难以分清哪些是正规医院、哪些是莆田系医院;又好比你在乡村赶集,耳边吆喝声此起彼伏。信息环境如此险恶,这促使每个人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到生存技能的高度。
1704715309
1704715310 学界对“知识”和“信息”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我们一般认为,所有知识都算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见图5–1)。
1704715311
1704715312
1704715313
1704715314
1704715315 图5–1 知识和信息的关系
1704715316
1704715317 为方便讨论和使用,我们将知识粗略地界定为:由专家或权威给出的、包含了一定上下文的信息。
1704715318
1704715319 大前研一当然是权威,他在书中论证理财能力的重要性时,给出了丰富的论点。读者若不加思考地追问,只记下结论“理财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则得到了一条严重简化的信息。然后,若按部就班,把学习理财的优先级提到最高,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投资和理财,那无异于刻舟求剑。“思考追问”本质上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1704715320
1704715321 再如,从网上看到的“一天要喝8杯水”是信息,而某医学专家写在书中的“在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位成年人一天喝2 000毫升水对身体有益”就是知识。知识的上下文主要表明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对身体有益”是前因后果,“肾功能没有问题”和“成年人”是适用边界。
1704715322
1704715323 总的来说,知识的结构化比较清晰,具备“可证伪性”,鼓励受众自己判断;而缺少上下文的信息胜在简单粗暴,鼓励受众直接认同。哪个更容易传播?显然是“一天要喝8杯水”。所以,网上传播最快的通常是严重缺乏上下文的信息。
1704715324
1704715325 那么缺少上下文怎么办?再次回到便签法“在一切跟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的原则:不抱怨学习素材,给自己提要求。我们要提升学习能力,我们自己来给它添加上下文。这就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1704715326
1704715327 1.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1704715328
1704715329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1704715330
1704715331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1704715332
1704715333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1704715334
1704715335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1704715336
1704715337 2.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1704715338
1704715339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1704715340
1704715341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1704715342
1704715343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1704715344
1704715345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1704715346
1704715347 这些问题并非泾渭分明,主要为了提供思考方向,一般不需要逐一问下来。当遇到新信息时,能否熟练和适当地应用这些提问,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1704715348
1704715349 建议读者暂停阅读,拿出手机,随意找到一篇最近打开过的文章,想一下这篇文章的核心信息是什么,然后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中的8类问题。
1704715350
1704715351 有趣的是,对于手机和网络上的很多信息,我们只需要问“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就会发现这个页面可以关闭了。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它对我们一点儿都不重要。
1704715352
1704715353 一个男孩十几岁时在报上读到的几乎所有东西,即便事实确然,他对事实所做的强调和解释,在他满20岁之前也都会被证明是错的,更何况大多数的事实早已不再重要。因此,他就必须设法消除他所记得的大多数东西带给他的影响;他还有可能已经形成了对庸俗和轰动效应的无可救药的品位,以及从一段跳到另一段的习惯,就为了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某个女演员离婚了、法国的一辆火车出轨了、新西兰有人生了四胞胎。[2]
1704715354
1704715355 上面这段话,是C.S.刘易斯在1955年写下的。这段话表明,人们在无益的碎片信息上浪费时间,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并不是始于移动阅读时代。
[ 上一页 ]  [ :1.7047153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