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716427
1704716428
很快,现场有一位妈妈给出了精彩的回答:
1704716429
1704716430
我认为,人为后果和自然后果可以相互转化。
1704716431
1704716432
“你不好好吃饭,就没有饼干可以吃。”这是人为后果。
1704716433
1704716434
“我家没有任何饼干和其他零食,你不好好吃饭,下午只能饿肚子了。”这就成了自然后果。
1704716435
1704716436
两种都是让孩子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我们根据自己家孩子的情况,他更吃哪一套,就用哪一套呗!
1704716437
1704716438
我带头为这位妈妈鼓掌。因为这个提问和她的回答让我对这个知识点的适用边界想得更加透彻了。
1704716439
1704716440
几个月后,我再次有机会带拆这个图书拆页,把之前积累下来的经验都内化进来了:我把“承担后果”和惩罚、恐吓的区别,以及人为后果和自然后果的区别都加入到了讲解内容中。现场再也没有意料之外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想到任何反例或相关信息,我都已经讲清楚了。
1704716441
1704716442
我并非亲子教育专家,但这样教过两三次后,以这个知识点为起点,我串联组合起了若干个育儿相关的知识,算是搭建了一个小小的体系框架。将这个方法应用在我的两个孩子身上,效果奇好!
1704716443
1704716444
有过这样的经历,再去翻阅另一本经典育儿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会注意到书中近1/3的篇幅是“答疑”,那都是两位作者在20年间通过教别人积累出来的经验。我猜测,书中至少还有1/3的内容,也是在不断教别人的过程中整理、积淀而来的。
1704716445
1704716446
希望这个例子清楚地解释了为什么教会别人是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
1704716447
1704716448
布置一个A3:本书对你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什么?能否创造一个机会把它教给别人?请策划并写下你的讲解内容。
1704716449
1704716450
1704716451
1704716452
1704716454
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 做一个有梦想的行动家!
1704716455
1704716456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少年总是被这样的句子打动,然而这些词句对我不再有影响。因为我知道,在感动过后,大部分人依旧苟且于生活,也依旧幻想着大海、星辰以及诗和远方,而很少有人清楚自己到底想追求什么,只能用“诗和远方”这样听起来很美却完全不知所云的字眼。
1704716457
1704716458
诗以言志,若无志向,就不过是牢骚、感慨而已。远方何方,若无指向,那不过是逃避此地罢了。
1704716459
1704716460
少年哼唱,那意象可能代表了理想。若人到中年还为之热泪盈眶,恐怕只是活得太悲凉。
1704716461
1704716462
不如去看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里面描绘了一群明确自我追求的人的日常工作。
1704716463
1704716464
电影取材自真实事件,讲述《波士顿环球报》“聚焦”报道组的编辑和记者披露美国天主教试图掩盖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几乎所有影评都会提到导演的沉稳冷静,用近乎纪录片的理性和克制展示这群人的工作日常。
1704716465
1704716466
他们不写诗,他们用一个又一个小时去深究,用一天又一天去访谈(采访时笔记本不能放在桌上,而是两手在桌下记录,眼睛始终盯着受访人);他们不谈星辰大海,他们步履沉稳地走在自己的征途上(“报道这样的故事,就是我们选择这一行业的原因”);他们不仰望星空,他们低头策划具体的策略和做法(不是揭露一个个神父,而是对准那个体系);他们不谈远方,他们只是要用报道事实的方式让自己的城市或自己的母校变得更好一点儿。
1704716467
1704716468
他们不是梦想家,他们是行动家。
1704716469
1704716470
但他们从事的是任何行动家都梦想的工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帮助人、产生影响力,在收入上有尊严,在社会上受尊重。
1704716471
1704716472
可惜中国的普通职场人很难在一份工作中同时获得所有的回报。最多是能在工作中获得其中几项回报,在“业余活动”中获得另外几项回报。
1704716473
1704716474
工作之外,有人玩游戏,有人跑步,有人热衷于户外活动,这些几乎都只关乎兴趣,而和工作仍然是割裂的。
1704716475
1704716476
理想的状态是现在的业余活动能为未来的自己带来更多选项。
[
上一页 ]
[ :1.7047164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