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726808e+09
1704726808 最后,我还不得不针对这些内容给自己来一次考试,这时我又借用了科内尔和比约克的做法。还记得吗?在他们那次实验结束的考试中使用的画作,虽然出自学生们学习过的相同画家,但却是在考试前的学习阶段中没有见过的作品。这其中的道理是,如果你能认得布拉克的笔触,那么你就能认出布拉克的任何一幅作品来。这也是我这次学习的目的,我想让自己达到这么一个程度:只要是达达主义的作品我就能认出来,哪怕在刚才的知觉学习模块中没有见到过。
1704726809
1704726810 经过六个小节的学习后,我对自己进行了一次不允许思考的考试,结果成绩不错:36幅作品中,我答对了30幅,正确率80%。考试时,我扫一眼作品就去点击选项,动作频率很快。我固然没学到任何关于艺术史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学到半点关于那些作品的作者陈述、文化潮流、色彩运用或视角的选择……但是我现在却可以这么说了:我已经能分辨出野兽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一点儿也不含糊。一个小时就能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很好了。
1704726811
1704726812 我的做法跟科内尔与比约克的实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借用交替学习方法之外,还加入了更多有意识的考量。
1704726813
1704726814 这么学就对了
1704726815
1704726816 运用知觉学习模块时节奏必须要快,要让视觉等知觉系统快速运行,让认知系统、思考系统同样都快速运作起来。交替学习与知觉学习两者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1704726817
1704726818 不过,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学习过程中的愉快,从头到尾的愉快,这正是学习应有的体验。当然,我并没有面临大考的危机感,没有必须提高分数的精神压力,也没有需要打败的对手。我只是想用这个例子来说明,自行编制一套知觉学习材料是可行的,而且不需要花多少工夫。我更想以自己为例来说明,知觉学习可用于某种特定的目标,把在常人眼中看来很难分辨的东西分辨开来。
1704726819
1704726820 照我的看法,如果某些东西让你感到难以分辨,让你为之头疼,那么额外花点工夫来解决肯定是很值得去做的事情。比如,正弦、余弦、正切、余切之间的差异,音乐的中场间隔和终止式,化学键的各种类型,融资策略或年度报表上的各种数字……即使是很简单的东西,比如两个分数的总和(3/5和1/3)是大于1还是小于1,也一样可以用这办法。你只管快速浏览一大堆的例子,其他的便交给你大脑的知觉区去处理就行了。
1704726821
1704726822 这可不是什么噱头。假以时日,知觉学习必将改进诸多领域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根据你想要攻克的目标搜集相关材料,设计学习模块,快速培养出自己需要的感知直觉,这实在不是什么难事。比如说,本地的不同树种或野花、不同材质的喷油嘴、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或是法国的各种葡萄酒,都行。请记住,所有的知觉都能越磨越亮,不要只局限于视觉的感知。作为一名家长,我多么希望自己当年就能一眼认出不同的恐龙来(你想象不到恐龙有多少不同的种类和属别),或者在去水族馆之前能对鱼的分类了如指掌。
1704726823
1704726824 正如埃莉诺·吉布森所说,知觉学习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但能自动进行,而且能自主修正:你都不用动脑筋就能学会啦!
1704726825
1704726826
1704726827
1704726828
1704726829 (1)“组块”(chunking)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把正在琢磨的东西根据已有的知识组成一整块有意义的组合从而记住。我们来拿下列字母做一个小实验吧:Y、N、B ; C、B、B ;C、E;F、I、F;A、C、I;A、M、B;A、Y。请花上两分钟好好记,然后闭上眼睛,尽量全部回忆出来。我们大多数人一般能记住大约7个字母。好,现在请你把这些字母这么组合一下,变成:Y、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BBC(英国广播公司)、E、FIFA(国际足联)、CIA(中央情报局)、MBA(工商管理学硕士)、Y。你一下子就能记得更多了,因为你已经把这些字母看作了有意义的组合。
1704726830
1704726831
1704726832
1704726833
1704726834 如何学习 [:1704724035]
1704726835 如何学习 10 打个盹儿,就能赢:让睡眠来巩固你的学习成果
1704726836
1704726837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个幽深无比的洞穴,一个我们必须频频光顾的黑暗王国,叫作睡眠。对大多数人来说,睡眠是一个极为神秘的秘密。我们离不开它,并且总希望能再多要点儿,我们渴望能深深地、高质量地沉入其中。一方面我们知道,说不定哪天夜里它就会将我们的秘密泄露出去,可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在那种无意识的、梦幻混杂着现实的过程中,肯定有某种点金之术,能把一些数据、幻想和感觉融合到一起,使得我们白天的不懈努力终于能结出一种最为珍贵的果实——理解,对我们想要掌握的某种新技能、新知识的理解。
1704726838
1704726839 你不必成为一个梦境治疗师就能知道,睡眠中的大脑会做一些醒着的时候不会去做的联结。有谁不曾在深更半夜里忽然坐起来念叨一句“哦,对哦”,也许是突然想到了那把不见了的钥匙放在了哪儿、那个挥杆动作该怎么修正、阿尔贝尼兹那首曲子的指法该怎么变换……已经不记得有过多少次,我因为一篇报道怎么也写不下去而满心沮丧地躺下,却会在半夜忽然醒来,抓过床头柜上的笔匆匆写下刚才在梦境中浮出脑海的一些想法。早晨起来时我会看见不成句子的潦草笔迹,如果能有幸辨认出一部分,我大概就能茅塞顿开,继续写下去了。
1704726840
1704726841 并不是只有我会这样。在科学探索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这种因梦中启示而促成的重大飞跃。举例来说,19世纪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e)曾经声称,他能偶然发现苯的化学结构(其分子卷曲成环状)是因为梦见一群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俄国科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也曾告诉他的同事说,他花了好几个通宵试图把所有元素整理成合理的排列方式,却始终一无所获,直到他累得昏睡过去,却在梦中看见了“一份表格,所有元素都各归其位”。这便是那著名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由来。
1704726842
1704726843 这类故事总会让我想到《格林童话》中的那篇《黄金鸟》,说的是有一个年轻人身负使命,外出寻找长着金羽毛的神鸟,途中与一位公主相爱,公主的父亲,也就是国王的许亲条件只有一个:年轻人须在8天之内铲走挡住了王宫窗外视野的那片小坡。唯一的难处是,那可不是一片小坡,而是一座大山。年轻人奋力挖了7天,终于失败倒下。这时,他的好朋友狐狸跑来悄悄对他耳语道:“躺下好好睡一觉,我来替你做。”第二天早上,那座山便不见了。
1704726844
1704726845 如何学习 [:1704724036]
1704726846 梦的启示
1704726847
1704726848 睡眠一向是传说或神话故事中的好材料,这恰是因为它无人能解。它既像是一面空白的屏幕,可容我们把自己的焦虑和希望都投射其上,也像是一间上了锁的黑屋子,我们只能猜测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白屏也好黑屋也罢,均让我们不可抑制地想要弄明白这么一个问题:睡梦之中,大脑到底在干些什么?
1704726849
1704726850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为何要睡觉?
1704726851
1704726852 答案无人知晓。说得更准确一些是,迄今还没有一个能让大家都认同的科学解释。人生有足足1/3的光阴处于睡眠的无意识状态中,因此,任何关于睡眠核心目的的理论解释都注定十分重大。难道身体不需要以常规停机的方式来恢复体能、释放压力吗?还有调整情绪、生成肌肉、还原心智的清明呢?对,这些都对。我们知道,睡眠不足会让我们行事更加鲁莽、情绪更加脆弱、精神更难集中,而且身体可能更易受到感染。
1704726853
1704726854 可是这些说法无法构成一套涵盖全面的完整理论,因为没有一种说法能解释得清为何人的睡眠在时间量和时间点上的差别是如此巨大。想想看,每个人不同的睡眠习惯相差能有多远:有些人每天只睡短短3小时就能活蹦乱跳,而有些人少于8小时便活不下去,有些人通宵都能头脑清醒,可一到白天就迷迷糊糊,还有些人需要白天打个盹儿。
1704726855
1704726856 一套真正完整的理论必须要能解释得通关于睡眠的所有差异,还必须能解释得通为何动物对睡眠的需求也是那般的天差地别。为了照看刚生下来的小鲸鱼,虎鲸妈妈可以连续三个星期保持警醒、维持动态,甚至一个月不眠不休。迁徙中的鸟类也可以连飞数星期而不必中途停歇、睡觉。
1704726857
[ 上一页 ]  [ :1.7047268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