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755655e+09
1704755655
1704755656 以其不朽学术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享誉中外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也是哈佛燕京学社项目资助的来华学员之一,他于1936年开始专心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曾经参加美国在朝鲜战场使用细菌战的调查团。
1704755657
1704755658 其他如康奈尔大学中国史荣誉讲座教授毕乃德(Knight Biggerstaff)、宾夕法尼亚大学中文荣誉讲座教授卜德(Derk Bodde)、哈佛大学蒙古史及蒙古语教授柯立夫(Francis Cleaves)、芝加哥大学马丁·赖尔森(Martin A. Ryerson)、中国史荣誉讲座教授顾立雅(Herrlee G. Creel)、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狄百瑞(William T. De Bary)等,无一不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学术成就。
1704755659
1704755660 这些经由哈佛燕京学社造就的人才,使得哈佛燕京学社成为世界汉学研究的中心,而哈佛与燕京的这一联合,让名不见经传的燕京一跃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1704755661
1704755662 联合之后,连司徒雷登也不免自得,他说:“承蒙哈佛当局欣然允诺,将他们那所大学的美好名字同中国一所小小的教会学校连在一起,实在令人感激。”
1704755663
1704755664 (1) 参见谢婉莹、翟世英、刘万芳:《燕京大学》《生命》第2卷第1、2期,1921;郑林庄:《燕京大学的学分制和选课制》,载中国民主同京市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0。
1704755665
1704755666 (2) 燕大合并时召开的多次会议的决议过程,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印象。
1704755667
1704755668 (3) 参见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罗义贤的论断更为直接,他认为:“名师荟萃最显著的结果是在短短的10余年间将燕京大学推向了与国内一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足鼎立的巅峰。”
1704755669
1704755670 (4) 刘廷芳、谢景升:《司徒雷登年谱》,载《文史资料选辑》第八十三辑。为保持教师的知识水准和业务能力,燕大对不同职务教师的最低学位及应验标准作了严格的规定。例如,教授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者,须教学9年,能指导研究院工作,有著作;得文硕士或理硕士者,须教学7年,能指导研究院工作,有著作;得博士者,也须教学5年,能指导研究院工作,有著作。对副教授、讲师、助教也有相应规定。例如,得博士者须教学1年,方得评讲师,教学3年方得评副教授。不过,燕大虽然注重学历和学位的获得,但并不拘泥于呆板的规定,对于没有受过系统高等教育,又能胜任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学校也给予特殊的相应的工作和著作条件。参见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
1704755671
1704755672 (5) 霍尔遗嘱的另外一位执行人,在此之前亨利·卢斯已经把他争取了过来。
1704755673
1704755674 (6) 参见张寄谦:《哈佛燕京学社》,载章开沅、[美]林蔚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陈观胜:《哈佛燕京学社与燕京大学的关系》,王钟翰:《哈佛燕京学社与引得编纂处》,载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编:《燕大文史资料》第三辑。
1704755675
1704755676
1704755677
1704755678
1704755679 燕京大学:1919-1952 [:1704754208]
1704755680 燕京大学:1919-1952 第六章 学术上的崛起(二)
1704755681
1704755682 燕京大学:1919-1952 [:1704754209]
1704755683 一、“成年晚会”
1704755684
1704755685 1926年的夏天,司徒雷登进入知天命之年,燕大新的校园也基本建成,师生们开始陆续迁入新的校园。
1704755686
1704755687 整个校园造型典雅,光华灿烂,校门以远处玉泉山的琉璃塔为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依照原有的自然山水合理布局。古香古色的西门是校园的正门,高悬蔡元培题写的“燕京大学”校匾。从校门步入,举目远眺,四处开阔明朗,眼前一座被命名为校友桥的小石桥横跨在一泓湖水上,小湖左右各有一座小桥作为进出校门的主要通道。桥的正前方是校园主要的中心广场,左右各有一座矗立的华表;越过广场,与西校门遥相对应的是全校的主体建筑贝公楼,这是卫理公会海外布道团为纪念积极倡导并促进华北布道联合的贝施福主教筹资而建的,它既是学校的主要行政办公场所,也是全校聚会的大礼堂。(1)与主楼南北两侧平行并列的是学校图书馆和宗教学院的宁德楼(今为北大档案馆和西语系)。广场南北两侧则分别是容纳物理系和化学系的睿楼和容纳文学院、法学院的穆楼(今分别为北大化学楼和外文楼)。
1704755688
1704755689
1704755690
1704755691
1704755692
1704755693 燕京大学:1919-1952
1704755694
1704755695 穆楼兴建时,门前还是水洼一片。
1704755696
1704755697
1704755698
1704755699
1704755700 燕京大学:1919-1952 沿教学区向东,是一带蜿蜒起伏、丛林密布的丘陵,从丘陵中穿行,前方是杨柳依依、碧波荡漾的未名湖。曾在燕大任教的钱穆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回忆为它命名的情形:
1704755701
1704755702 司徒雷登问诸人到校印象。余直答,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大感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一坐默然。后燕大特为此开校务会议,遂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园中有一湖,景色绝胜,竞相提名,皆不适,乃名之曰“未名湖”。此实由余发之。有人知其事,戏谓余曰:君提此议,故得以君之名名一楼。并与胡适名分占一楼,此诚君之大荣矣。
1704755703
1704755704 未名湖南面的小山坡上有一处翠竹环抱的三合院建筑,这是司徒雷登的朋友捐赠给他作为居所的庭院。1929年燕大创建十周年的座谈会上,毕业于燕大、之后又在燕大任教的冰心给它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临湖轩。冰心的提议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遂请在座的“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题写了‘临湖轩’三个大字,事后制成匾悬挂在大厅”。不过,这座庭院司徒雷登没有一个人独享,而是作为学校的办公地点,很快这所庭院就成了燕大的标志。每年的6月24日,燕大的学生必定来到这里,为燕大的“大家长”司徒雷登祝贺生日。就在燕大迁入新校园那年的6月5日,司徒雷登的夫人在这所庭院里离开了人世,她的墓地成为燕大校园里的第一座坟墓。
[ 上一页 ]  [ :1.7047556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