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759879e+09
1704759879 “小芳”西瓜:从传统蔬菜到生活中的艺术品
1704759880
1704759881 20世纪70年代以后,蔬菜学科开展了西瓜杂交一代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蒋有条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西瓜杂种优势利用的学者之一,先后育成浙蜜1、2、3、4号4个优良品种,2号和3号成为浙江省主栽品种,在有些地区至今仍在生产上广泛栽培。
1704759882
1704759883 蒋有条1984年在引进美国抗病优质西瓜品种的基础上,利用远地域远生态的育种原理选育成功了浙蜜1号优质西瓜品种,也是当时国内品质最优的西瓜品种,是80年代我省浙中、浙西等地区主要西瓜栽培品种,并推广到我国北方的一些西瓜产区,是我国西瓜品种寿命最长的品种之一。1988年从浙蜜1号中开始自交分离选育了浙蜜2号品种,由于是常规品种,国内许多公司都进行繁殖销售,成本下来了,农民收益了。该品种至今仍然是省内丽水市的主栽品种,用浙蜜2号生产的“处州蜜瓜”1991年7月参加全国评比,荣获江南各省市唯一的部优产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瓜”。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当时园艺系的福利之一是发浙蜜西瓜,在浙江省很长一段时间内浙蜜西瓜是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西瓜,尽管当时还没有时兴给农产品注册商标。
1704759884
1704759885 浙蜜1、2号品质佳、抗病性强、耐贮运,但缺点是早期果实皮较厚,为了克服这个缺陷,开始进行品种改良。蒋有条、张明方等于1997年选育了浙蜜2号的改良品种浙蜜3号,既保持了浙蜜2号的品质与抗病性,又使瓜型更加圆整、皮变薄。从90年代中期开始,课题组开始利用多亲本杂交育种,综合多个亲本优点,选育了三交种西瓜品种——浙蜜5号。浙蜜系列西瓜品种的特点是均为黑皮瓜,瓜大,一般要达5~6千克,大的可达8~9千克在江浙一带夏季西瓜市场很有特色,黑皮红心,品质优。
1704759886
1704759887 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精品西瓜发展迅速,浙江省也涌现了以玉麟、蓬蜜、泉丰等为代表的品牌西瓜,张明方领导的课题小组加强了适合浙江省栽培的早熟优质中小型西瓜品种的选育,利用生物技术并有机结合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选育了“秀芳”、“丽芳”、“小芳”等杂交一代组合,并在专业农场大规模试验示范,有的已经成为我省一些品牌西瓜的主栽品种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特别是选育的优质耐贮运的“小芳”西瓜,既保持了国外引进品种“早春红玉”、“拿比特”等品质优的特点,又克服了其容易裂瓜不耐贮运的缺点。同时课题组为了克服西瓜连作障碍,利用国内优质葫芦品种选育了高抗枯萎病的杂交一代西瓜专用砧木“葫芦砧1号”,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被广泛用于西瓜嫁接栽培和设施西瓜的生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西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成果作为主体技术之一获得了2005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704759888
1704759889 张明方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田间地头与西瓜为伍,瓜棚间留下他奔走的快乐时光。“小芳”是他的最新作品,培育出来的多个西瓜品种早已在全国一些地区开花结果。张明方讲起西瓜来更是如数家珍:“以前做过一个调查,南方人和北方人心目中的西瓜形象大相径庭,南方人眼中的西瓜就是花皮、浑圆,大小适中,而北方人眼中的西瓜就是黑皮椭圆,大如冬瓜。其实现代人更喜欢小西瓜,讲究品质,一家三口,吃光算数,没啥负担,所以现在那种冬瓜状的西瓜越来越少。”
1704759890
1704759891 近几年来,课题组加强了生物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在蔬菜重点学科设立了“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方向,建立了园艺植物遗传资源与功能改良实验室,并依托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生物技术”,重视并加强优质、特色、营养、抗病种质资源的评价、创新与利用研究,特别是南方哈密瓜资源的创新与利用研究,预计不久的将来会有突破,将西瓜、甜瓜甜蜜的事业进行到底。
1704759892
1704759893 和“小芳”西瓜一样,蔬菜发展到现在,已不仅仅是可以佐餐的草本植物了,已经成为了贴近生活的艺术品。
1704759894
1704759895 (作者:陆兴华)
1704759896
1704759897 参考文献
1704759898
1704759899 1.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浙江大学在遵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1704759900
1704759901 2.吴光林.中国近代园艺事业的奠基人——吴耕民.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704759902
1704759903 3.刘维塘、徐荷英.我国蔬菜生理学的创建者——李曙轩.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704759904
1704759905 4.何泳生.浙江农业大学校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1704759906
1704759907 5.洪慧敏.浙江大学科学家破解蔬菜生长难题.今日早报,2007-02-28.
1704759908
1704759909
1704759910
1704759911
1704759912 经典浙大 [:1704757992]
1704759913 经典浙大 植物营养学科 用会“吃铜”的草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
1704759914
1704759915 【重点学科名片】
1704759916
1704759917 浙江大学植物营养学科源于老浙大1939年创建的农业化学,根据现代土壤—植物营养学发展的新理论与实践,在植物营养环境生态学、植物营养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土壤化学、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植物营养诊断与水肥综合管理等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95%。学科队伍中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十五”期间发表SCI论文230篇,出版专著25部。
1704759918
1704759919 2000年以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60人。截至2006年,毕业生中已有10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全国同行获得者一半以上。
1704759920
1704759921 在植物营养环境生态学方面,该方向主要研究领域有:环境特异生物资源及生理生态、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工程、营养与污染物的食物链迁移与农产品安全、微量元素与生物健康。在环境植物修复方面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已承担国家科技部“973”课题、“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省、部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地方合作与委托项目等。研究成果荣获包括国际水稻研究所“世界杰出青年妇女水稻科学研究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励4项。
1704759922
1704759923 在植物营养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在国内率先将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与方法技术引入植物营养研究。在植物的有机营养、植物抗铝毒机制、耐低磷、低氮胁迫的QTL定位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该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科技部“973”、国家基金、浙江省重点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在Nature、美国科学院院报、TAG、Plant Physiol.等一批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主编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化学卷》。
1704759924
1704759925 在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方面,在植物营养元素循环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机理、农用化学物质污染物的土壤化学过程、机理方面已有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循环、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化学方面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研究方向已承担国家科技部“97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等。主编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学卷》。
1704759926
1704759927 在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方面,主要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高新技术评价、规划和管理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基金、中—德合作项目等。在水稻遥感估产等方面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704759928
[ 上一页 ]  [ :1.7047598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