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760621
浙江大学热能研究所一共有47位成员,其中20位是教授,15位是博导,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更是占了90%以上。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启动以来,从这里走出了4位长江学者。以骆仲泱教授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入选2004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名单。
1704760622
1704760623
2004年12月,由国内各高校热能动力专家们组成的鉴定组在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的鉴定意见上写下如下意见:以岑可法院士和倪明江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博士生指导团队,在探索和实践高水平优秀工学博士人才的培养方面,成功地组织和实践了一条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博士生导师群体的创新之路。这一培养机制为实践“科教兴国”的方针、配合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高水平工学博士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一人才培养模式1997年和2005年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987年、1992年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两次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集体。
1704760624
1704760625
(作者:张冬素)
1704760626
1704760627
参考文献
1704760628
1704760629
朱振岳、单泠.浙江大学煤的综合利用技术解国家之难题,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9日第4版.
1704760630
1704760631
1704760632
1704760633
1704760635
经典浙大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1704760636
1704760637
【重点学科名片】
1704760638
1704760639
浙江大学于1952年创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是国内最早设置这一学科的学校之一,也是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科在1988年和2001年两次评估中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704760640
1704760641
50多年来,本学科点为我国电力建设培养了4000余名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在电力系统多个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交、直流电力系统建模、分析和控制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由于本学科在我国第一项(舟山)直流输电工程研究中的重大贡献,获得了国家计委、科委等单位的集体荣誉证书及机电部特等奖的表彰。开发研制的高压线路和大型变压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在南京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总厂投产后,已形成近5亿元的产值。提出了面向数字化电力的异构电力信息互联通信集成平台及其体系结构,成功开发了电力综合信息集成和互联平台软件和部分电力信息综合挖掘分析软件,已在10个省级电力公司和80多个地区级供电公司得到成功应用,产生近亿元的销售收入。
1704760642
1704760643
学科设有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经济及信息化两个研究所。近年来,学科在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实验条件、对外合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704760644
1704760645
学科从国内外积极延聘各方面人才,壮大了教师队伍,完成了新老交替,建设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研究方向涵盖学科主要领域的、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团队。学科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名,教授1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8名,45岁以下的为5人),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教师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担任主编、编委和评审员,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或者担任程序委员会主席,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
1704760646
1704760647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科除了继续坚持原来的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直流输电和柔性交流输电、继电保护等研究方向外,还积极拓展了电力信息集成与智能处理、电力规划和电力市场等新的多个重要研究领域。此外,还开设了高电压技术课程,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科学研究活跃,近5年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近五年来,学科出版专著(教材)多本,被SCI收录论文30余篇、EI收录的论文200余篇。
1704760648
1704760649
近年来,学科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1项,主持973一级子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创新专项任务4项,百万以上的重大横向课题多项。2005年学科总经费大约800万元(2006年近1500万元),在科研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1704760650
1704760651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他们已经在各自的岗位发挥作用。学科每年培养本科生约100名,硕士生约40名,博士生约15名,博士后2~3名。
1704760652
1704760653
学科购置并扩充了电力系统实时仿真设备RTDS和多种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力系统机电暂态和电磁暂态仿真软件等。高电压实验室新购了具有较高参数的冲击和工频高电压试验设备各一套,此外学科还更新了用于课程教学的电力系统和继电保护实验设备。
1704760654
1704760655
学科一贯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同许多国外知名大学,例如英国巴斯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等开展了合作研究。而且,学科还在近年内同日本富士电机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等大型知名企业开展了科研合作。
1704760656
1704760657
引入计算机技术开辟电力系统新天地
1704760658
1704760659
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成立于1952年,当时称为“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此后依次更名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等,1977年,经国家主管教育部门审批定名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该学科十分重视教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说哪里有电力“先行官”,哪里就有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毕业的学生。
1704760660
1704760661
学科带头人韩祯祥院士自1951年毕业留校任教后,再也没有离开过浙江大学。他较早地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电力系统,使浙江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大大促进了国内电力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格局。在当时,国内电力系统中大都使用计算尺进行数值计算,计算机还是新鲜事物,大而笨重、功能少,而且用起来很不方便,更谈不上友好的人机交互了。1972年浙江省电力局中心调度所率先引进了计算机,并邀请了韩祯祥帮他们进行电力系统的计算分析。这是韩祯祥第一次尝试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学科的老师们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和运行稳定性计算的算法进行了研究,几年之后,最终完成了程序的编写,在我国率先开发了一整套电力系统的应用软件,并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生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后,以韩祯祥为首的课题组不断跟踪世界潮流,优化算法,不仅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还减少了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这些应用软件还推广到了国内多个省份的电力系统中应用,对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性能和经济运行起了重大作用。
1704760662
1704760663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之时,韩祯祥便多次撰写论文介绍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方向。他不仅自己学习计算机技术还鼓励大家一起学,在多次学科会议上,号召大家学习计算机技术。他还用在美国访问期间省吃俭用留下的钱,买回了一台计算机并无偿赠给教研室。在他的倡导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教师们慢慢地解开了计算机的神秘面纱,并逐渐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1704760664
1704760665
1980年7月,韩祯祥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仑塞里尔理工学院继续国内的研究课题。1981年10月,他被美国国家能源部邦涅维尔电力局(BPA)接纳从事研究工作,成为第一位允许进入该局研究机构的中国专家。当时,美国邦涅维尔电力局(BPA)设计了一套电力系统运行电子计算机控制程序,但在其中一个部分——电力系统运行同时性故障的分析方法与计算程序上遇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当时,距离访问结束还剩下4个月的时间,韩祯祥凭着国内打下的坚实专业功底和丰厚的实际工作经验,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1704760666
1704760667
4个月后,美国研究人员多年来未能获得突破的技术问题,在韩祯祥手中迎刃而解,并取代了该局原来使用的程序。美国邦涅维尔电力局(BPA)组织有关人员对该工作进行了考核,一致认为该程序“……满足故障计算中所有当前认为需要的要求……,我们坚信这一程序比任何目前使用的程序要好”。韩祯祥的工作得到了美国同行的青睐。美国邦涅维尔电力局总工程师克林格尔在给韩祯祥教授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很感谢您,来自中国浙江大学的韩祯祥教授,您在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前未曾得到的方法,它代表在该领域中的最新进步”。面对挽留,韩祯祥毅然按期踏上了回国的归程,并将BPA无偿赠与的大型应用程序及一箱沉甸甸的软件文献带回国。1983年2月,国家水利电力部立即着手组织力量对该软件进行推广和应用,韩祯祥受聘担任该项工作的顾问,从而大大缩短了我国电力界在这一领域与国际先进同行的差距。
1704760668
1704760669
回国后,韩祯祥全力投入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此后,韩祯祥还研究了新型控制方法,提倡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研究了利用人工智能提高电力系统性能的方法。
1704760670
[
上一页 ]
[ :1.7047606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