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773224e+09
1704773224 (1)核裂变这个概念是怎样来的?
1704773225
1704773226 奥托·哈恩和莉泽·迈特纳是同事,也是好友。他们都在柏林威廉大帝研究所工作。哈恩是化学家,迈特纳是物理学家。由于迈特纳恐遭希特勒的迫害逃亡到瑞典,而当时的哈恩正在做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得出了许多β放射性的核素,又通过化学实验分析,发现这些产物都是钡。他几乎不相信这个实验结果,于是写信给迈特纳请求帮助,迈特纳看到信后即刻想到这是铀核破裂了,并用裂变这一概念概括这个现象。可见,哈恩是在迈特纳的帮助下发现裂变而获得诺贝尔奖的。
1704773227
1704773228
1704773229
1704773230
1704773231 奥托·哈恩
1704773232
1704773233
1704773234
1704773235
1704773236 莉泽·迈特纳
1704773237
1704773238 我们初中物理课本中介绍的裂变这个概念,就是出自科学家迈特纳之口。
1704773239
1704773240 爱因斯坦曾称迈特纳是“德国的居里夫人”。
1704773241
1704773242 (2)人类在核能利用上的两种行为说明了什么?
1704773243
1704773244 第一个意识到核裂变的威力,并研制原子弹的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他是直接参与美国研制原子弹的首席科学家。下面是美国曾在日本投放的原子弹和原子弹爆炸后的场面。
1704773245
1704773246 1954年,苏联在莫斯科附近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名叫奥勃灵斯克的核电站。从此,核能开始步入和平利用的轨道。
1704773247
1704773248 1957年美国建第一座核电站,1959年法国建第一座核电站,到1995年,全世界已有500多座核电站。我国是1991年建成第一座秦山核电站。
1704773249
1704773250 以上事实说明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1704773251
1704773252
1704773253
1704773254
1704773255 3.课外阅读资料。
1704773256
1704773257 建议阅读“第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玛丽·居里”“从不说空话的爱因斯坦”和“人类从历史的反省中唤醒了良知”三个资料,重温“会做,就必须做对的查德威克”资料。
1704773258
1704773259 从这四个资料中同学们不仅能大致了解历史上原子弹的研制过程,认识科学家们是怎样探究原子内部的结构的,进而达到训练与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拓展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同学们学习到这些科学家的思想、精神、态度和意志品质。
1704773260
1704773261 课外阅读资料
1704773262
1704773263 第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玛丽·居里
1704773264
1704773265
1704773266
1704773267
1704773268 玛丽·居里(1867—1934)
1704773269
1704773270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发射性现象共同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居里夫妇又因发现钋和镭新元素,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1704773271
1704773272 玛丽·居里(1867—1934)是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她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故事激励了世界上许多的人攀登科学高峰,特别是女性,据统计,自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有40多位女性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1704773273
[ 上一页 ]  [ :1.7047732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