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774008
17世纪,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在此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18世纪库仑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库仑扭秤精细的测量与计算,总结出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即库仑定律。
1704774009
1704774010
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十分相似,都表现出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关系。
1704774011
1704774012
1704774013
1704774014
1704774015
其实,库仑通过实验数据的测算结果,并非绝对与平方反比,要比平方多一点点,即2.01或2.001次方,我们若忽略这一微小的测量误差,便是平方。
1704774016
1704774017
这样显得更加简单,而这种简单的平方反比关系,恰恰是大自然最真实的美的表现。也就是说平方反比关系才是自然的本来面貌,而2.01或2.001次方是人们在测量中的误差所造成的。
1704774018
1704774019
上面的两个表达式,既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对称美,又让我们看到了自然的简单美。上述两个表达式所表达的两条自然规律,既让我们认识到了宇宙运动的多样性,又让我们体悟到了宇宙运动的统一性。
1704774020
1704774021
多样性表现在宏观物体的运动与微观粒子的运动上,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运动,一个是机械运动,一个是电磁运动;统一性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上,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
1704774022
1704774023
由此,又让我们联想到在初中物理中曾经认识到的一些自然规律,不少都是用正比关系式来表达的。
1704774024
1704774025
例如:
1704774026
1704774027
物质的质量跟其体积成正比:m=ρV;
1704774028
1704774029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其质量成正比:G=mg;
1704774030
1704774031
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U=RI;
1704774032
1704774033
……
1704774034
1704774035
可见,数学是多么的简洁,它魅力无穷,难怪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大自然就是按照数学结构来打造的。
1704774036
1704774037
正因为大自然是按照数学结构打造的,我们才可以说数学是人类精雕细刻大自然的最佳工具。
1704774038
1704774039
由此可见,要学好物理,就必须要学好数学!
1704774040
1704774041
震惊世界的“遗嘱”——诺贝尔(1833—1896)
1704774042
1704774043
1704774044
1704774045
1704774046
诺贝尔(1833—1896)
1704774047
1704774048
1704774049
1704774050
1704774051
诺贝尔奖是世界近代史上享有盛誉的一项国际大奖。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进程,生动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1704774052
1704774053
诺贝尔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并规定在每年的12月10日,即诺贝尔去世的那天颁奖,以纪念这位世人崇敬的伟人。
1704774054
1704774055
诺贝尔不仅是一位化学家、发明家,而且是举世闻名的科学伟人。他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于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的圣雷芙逝世,终年63岁。
1704774056
1704774057
诺贝尔主要从事炸药研究,连同其他的发明,他一生中一共获得255项专利,后人称他是“炸药大王”和“炸药之父”。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和机械师,但他非常喜欢研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酷爱化学。热衷于化学实验的诺贝尔,立志将来要当一名化学实业家。于是,他在17岁时就选择了研制炸药作为终生的事业。19世纪下半叶前,人们只知道从东方古老的中国传到西方的火药是唯一的炸药,但它爆炸的威力却很有限,不能满足当时欧洲工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人们渴望找到一种更具威力的炸药。1847年,意大利青年化学家斯卡尼奥·索卜里罗发现硝化甘油具有猛烈的爆炸性。1862年,素以发明创造成癖的老诺贝尔带着小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首次试验用硝化甘油制作炸药。他们都知道这是拿自己的生命在下赌注,但更知道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既安全、又具有爆炸威力的炸药来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完成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事情。于是,他们最终选择了冒险,并在自家工厂一间简陋实验室中进行冒险试验。
[
上一页 ]
[ :1.7047740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