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808998e+09
1704808998 教育心理学 实验介绍
1704808999
1704809000 【实验一】 认知地图实验
1704809001
1704809002 一、实验目的
1704809003
1704809004 证明白鼠在走迷津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形成推理性期待。
1704809005
1704809006 二、实验过程
1704809007
1704809008 这项迷津实验的特点是,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有三条:通道1路径最短,其次是通道2,最长的是通道3。当走出迷津到达终点时,饥饿的白鼠可以吃到食物。另一个与实验有关的重要特点是通道2与通道1有一段共同通向目标的部分。在正式实验之前,给被试一段预备训练的时间。在预备训练时,当通道1在阻塞点甲处被堵时,另一条较短的通道是通道2。当通道2也被关闭时,白鼠才跑通道3。在这样的预备训练中,实验者使白鼠熟悉了所有的三条通道,并使它们按1、2、3的顺序选择通道。正式的实验是在通道2与通道1共同通向目标的部分将通道堵塞,这样白鼠只好沿原路跑回到起点处。这时有两条通道可供选择,即通道2和通道3。白鼠会选择哪一条呢?
1704809009
1704809010 三、实验结论
1704809011
1704809012 实验结果表明,白鼠选择了较长的通道3。这样的结果说明白鼠既不是按照预备训练时所形成的选择顺序去作出反应,也不是盲目地选择路径。白鼠们能够推断出,在通道2与通道1共同通向目标的部分设置阻塞点,既堵塞了通道1,也堵塞了通道2,只好选择唯一能到达目标的通道3。这就进一步证实了托尔曼的假设,即动物能够根据自己熟悉的路径,作出判断,形成推理性期待。这还说明白鼠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托尔曼认为动物和人类的行为都受到目的的指导,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环境条件,学习者必须“认知”这些条件,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首先确定行为目标(如白鼠由于饥饿需要得到食物,它确定目标,就是到达食物箱得到食物);然后分析取得目标手段、达到目标途径(怎样最快地得到食物,选择哪个途径到达食物箱);最后获得目标的结果(最后白鼠得到食物)。因此,个体行为具有目的性、认知性,个体对目标的期待是行为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刺激是通过学习者的内部状态引起行为反应,学习者的内部状态是个体行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1704809013
1704809014 【实验二】 潜伏学习实验
1704809015
1704809016 一、实验目的
1704809017
1704809018 验证强化虽然有助于学习,但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
1704809019
1704809020 二、实验过程
1704809021
1704809022 实验者将白鼠分成三组走迷津,一组为非强化组,这组白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没有得到过食物的强化;另一组为强化组,这组白鼠总是得到强化;第三组为实验组,这组白鼠在前十天不给予强化,从第十一天开始才受到强化。
1704809023
1704809024 三、实验结论
1704809025
1704809026 从第十一天开始,实验组白鼠的学习水平与强化组一样好。这说明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着的。一旦受到强化,这种结果可通过操作明显地表现出来。
1704809027
1704809028 【实验三】 期待的作用实验
1704809029
1704809030 一、实验目的
1704809031
1704809032 动物的行为不是受它们行动的直接结果支配的,而是受它们预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支配的。
1704809033
1704809034 二、实验过程
1704809035
1704809036 艾里厄特(M. H. Elliot)安排白鼠走迷津。在实验的前九天,艾里厄特安排白鼠在干渴的驱力下走迷津,把水作为目标对象。最初的九天,出口处放着水,此时白鼠的学习与其他动物的学习没有什么区别。但第十天,安排白鼠在饥饿的驱力下走迷津,并把出口处的水换成食物。此时白鼠走迷津的错误和所用的时间都显著上升,直到第二天才恢复了先前的水平。
1704809037
1704809038 三、实验结论
1704809039
1704809040 白鼠在前九天的学习中对“水”形成了记忆性期待,当第十天的食物与这种期待不符时,白鼠的行为就发生紊乱。这就说明,白鼠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认知上对以往的“水”的期待所调节的,这种期待是由以往的经验所引起的,因此是一种记忆性期待,即托尔曼所说的感知性期待。
1704809041
1704809042
1704809043
1704809044
1704809045 教育心理学 实验应用
1704809046
1704809047 托尔曼认为个体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的,是趋向于目标,受目标指导的。学习产生于有目的的活动中,尽管刺激可以引起反应的发生,但学习者对刺激的主观认识指导着试误反应的进行。托尔曼认为,学习就是期待的获得,学习者有一种期待的内在状态,推动学习者对达到目的的环境条件产生认知。有机体的行为都在于达到某个目的,并且在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同时,有机体的学习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因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必须对这些情境和条件因素进行认知,才能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托尔曼对学习和行为动机的理论是对S-R心理学家所持的驱力论或强化论的一种突破。托尔曼开拓了用认知论的观点来阐述动机的先河,也正是在托尔曼理论的基础上,各种动机认知理论应运而生,而且心理学家至今兴趣不减。
[ 上一页 ]  [ :1.7048089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