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825957e+09
1704825957
1704825958 找点子
1704825959
1704825960 在过去的30年中,世界经济涌现出了一股全新的强大势力。人们一般称之为知识产权业,有时也叫创意产业,它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工艺、设计、时装、电影、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如果算上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专利,如医药、电子、生物技术、信息系统等,知识产权领域就会变得更为重要。所有这些技术都以科学和工程学的重大进步为基础。创意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在许多不同类型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比如说,电视和电影制作会吸引大量专业人士:演员、编剧、摄像师、音响师、灯光师、化妆师、设计师、编辑和后期制作人员。随着这一领域创造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大,它的就业基础也在日益扩大。不仅欧美如此,亚洲亦然。
1704825961
1704825962 新工作的老工人
1704825963
1704825964 综观世界各国,企业和教育系统都面临着一道新的鸿沟。尽管全球总人口一直在增加,但各代人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异。随着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和预期寿命的提高,婴儿潮一代在人数比例上仍然占多数,而且活力充沛。以英国为例:到2020年,50岁以上的人口将增加200万;同时,50岁以下的人口则会下降200万。雇主若是按照传统寻找年轻劳动力,则恐怕会发现这一源泉已面临枯竭。幸运的是,50岁以上的人和几代以前已经大不相同了:以美国为例,他们掌握着全美80%的财富,健康状况颇佳,而且比背负着沉重房贷、还要养活未成年子女的中生代家长更愿意迎接新挑战、适应新的工作方式。所以,他们将成为新经济体下的高效率工人。正如一项研究所指出的:“出生率下降意味着,如果雇主希望雇用到需要的知识工人,就必须变得更有创意。也就是说,他们应放弃年龄歧视。”
1704825965
1704825966 让思维自由 [:1704825438]
1704825967 我们的工作更清闲了吗?
1704825968
1704825969 迄今为止,人们早就忘记了数字技术“节省劳动力、让社会变得更清闲”的说法。我认识的大多数人,都比10年前工作得更卖力,劳动时间更长,而且,工作的截止期限还变得更短了。跨时区沟通的能力意味着你到了睡觉时间,别人却才刚开始一天的工作,而且还想和你保持联系。除了每天涌来的无数电子邮件,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短消息、即时通信软件、电话和通知也在响个不停、跳个不停。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告诉我,过去,圣诞节前的松散期是从12月中旬开始的,到1月中旬说不定才会结束。而现在,就算是在圣诞周,人们也要定期开会,而新年的第一个星期企业就会回到正常的运营速度。他说:“现在的生活水平比我刚工作的时候提高了许多,但生活质量却降低了。”与此同时,许多人还根本没有工作。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将在后文中详述。
1704825970
1704825971 此外,前所未有的新闻与信息泛滥也席卷了整个世界。毫无疑问,人们面临着与时代同步的持续性压力。英国的一位著名记者回忆了自己在广播新闻业的早期经历。20世纪30年代,他加入了英国广播公司,那时还没有定期的新闻公告。上班的第一个星期,他刚好遇上了一份新闻公告的录制,所以他去了录音棚。主持人坐在麦克风前,等着时间指示器倒数完毕。接着,他郑重地宣布:“这里是伦敦英国广播公司内部维护时段,现在是一点钟,还没有任何消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一条消息必须有正当的理由才会被广播。对比一下如今每天24小时多个频道、多种媒体不间断播报新闻的现状可以发现,今时今日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并不比20世纪30年代更多,只不过是因为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穷凶极恶的新闻业罢了:为了滋养自己的利润线,它片刻不停地生产新闻和观点。所有这一切都增加了贯穿21世纪文化的整体危机感。
1704825972
1704825973 让思维自由 [:1704825439]
1704825974 “未来的冲击”
1704825975
1704825976 1970年,未来学大师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出版了一部轰动世界的作品《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心理学家们早就熟知文化冲击的概念:如果人们置身于一个正常的参考点,包括语言、价值观、饮食、服饰、社会礼仪等全都消失的环境中,就会出现文化冲击。政治和经济移民搬到新国家之后可能会体验到这种状况。这种经历有可能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迷失感,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让人患上精神疾病。托夫勒认为,技术会使社会迅速发生变化,也会为之带来类似的全球性现象。他提出,太快被推入陌生的未来,有可能会给人造成同样的创伤效应。这个问题并不出自变化本身,而是出自变化的速度和规模。
1704825977
1704825978 在这个时代,我们释放出了一股全新的社会力量,“一股加速的变革激流,它影响着我们的时间感,彻底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节奏以及我们感知周遭世界的方式。从此,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感知生活。正是这一终极差异,使真正的当代人有别于所有其他时代的人”。托夫勒相信,这种加速来自“渗透我们意识的无常性和短暂性,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与其他人、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我们与观念、艺术和价值观这整个领域的关系”。有趣的是,当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构思社会变化速度观的时候,个人计算机还未普及,互联网更是没影儿的事。你肯定不相信,他是在一台手动打字机上写出《未来的冲击》的。
1704825979
1704825980 让思维自由 [:1704825440]
1704825981 用创造力迎接未来
1704825982
1704825983 21世纪,人类面临着由技术革命带来的一系列最艰巨的挑战。我们的最佳资源就是,培养我们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对这些能力不进行充分的投资就去迎接未来,将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危险。而培养这些能力,各地的教育和培训机构就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了。教育是未来的关键,这里押下的筹码可是高得不能再高了。1934年,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只有教育能够将我们的社会从崩溃中拯救出来,不管这一崩溃是突然降临的还是缓慢而来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的例子。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相对较短,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和整个文明体系经历了兴衰起落。我们现有的文明不只建立在前人的成就上,也建立在他们的废墟上。具有远见卓识的小说家威尔斯更直白地重复了皮亚杰的观点,他说:“文明是教育和灾难之间的一场竞赛。”所有证据都证实了他和皮亚杰的观点。
1704825984
1704825985
1704825986
1704825987
1704825988 让思维自由 [:1704825441]
1704825989
1704825990 让思维自由
1704825991
1704825992
1704825993
1704825994
1704825995 让思维自由 Out of Our Minds
1704825996
1704825997 目前的教育体制不是为了迎合当今挑战而设计的,而是为了满足上一时代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然而,仅有改革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进行彻底的转型。
1704825998
1704825999 让思维自由 [:1704825442]
1704826000 错误的方向:培养更多高学历人才
1704826001
1704826002 我于1968年开始上大学,1972年毕业。那时候,我可不是现在这样子。我才不像你在网站上看到的那般圆滑世故。我当时沉迷于齐柏林飞船(Led Zeppelin)一类的重金属摇滚乐队,至少在外形上,我走的是乐队主唱罗伯特·普兰特(Robert Plant)的路线:留着及肩长发,穿着牛仔裤和做旧的野战夹克,对姑娘们有着近乎危险的吸引力。这就是我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当时我22岁,正在计划未来。我应该去找份工作吗?不,暂时不,我还没那么着急。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几乎都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什么专业都无所谓。即使是古斯堪的纳维亚语专业(很多时候真的是呢),很多雇主都会抢着要他们。“你就说你的海盗语好了,”他们会说,“没关系,来我的工厂做管理吧,你的脑袋肯定特别好使!”
1704826003
1704826004 我毕业那个时候,如果你有学位却没有工作,那大概是因为你还不想就业。我那时就不想就业,而是想“寻找自我”。如果在20世纪70年代,你就可以这么做。于是,我决定到有可能“找到自我”的印度去,结果没有去成,反而去了伦敦(说句公道话,伦敦有不少印度餐厅呢)。但我知道,只要我想找工作就能找得到,而且会很快。大学学位就是一本通往好工作的就业“护照”。如今,大学毕业生再没有了就业保障,找到工作的人也不期待在同一家公司干太长时间,甚至不指望公司能存在很长时间。
1704826005
1704826006 获得学历有许多很充分的理由,这个过程本身是就有价值的,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优秀的课程。但学历同时也是一种货币:它们在职场上与就业或高等教育存在着某种兑换率。与所有的货币一样,学历的价值会根据市场情况以及流通量而有所起伏。大学学历在过去的职场中价值很高,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拥有者相对较少。如今,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专业性和行政性工作岗位的发展,大学的数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值。在20世纪70年代,老牌工业化国家里大约有1/20的人上过大学。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将之提升至1/3,而且很快就会上涨到1/2。于是,学历在职场中的价值必然暴跌。所以,我们若想领先于别人,就需获得更高的学历。同样,原来只需要学士学位的岗位,现在则要求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
[ 上一页 ]  [ :1.7048259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