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834466e+09
1704834466
1704834467
1704834468
1704834469 伦敦大英博物馆 玛雅艺术
1704834470
1704834471 《亚斯奇兰的二十五个门楣石刻浮雕》古典时期后期,600—900
1704834472
1704834473
1704834474
1704834475
1704834476 石灰石139.5×85.7cm出土于亚斯奇兰由莫兹利捐赠
1704834477
1704834478 这块玛雅浮雕作品已经开始缓慢下陷,它生动地还原了这一时期所盛行的宗教仪式。
1704834479
1704834480 作为古典时期后期纪念碑式雕塑的艺术,亚斯奇兰于19世纪被阿尔弗雷德·莫兹利发现。其中最主要的二十三件雕刻作品,包括这件雕塑,都完成于公元692年至726年间。这一时期实行的是一种严格的神权统治制度,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和建筑作品大都以此为主题。每个结构上都有三个门楣石刻浮雕,这是玛雅艺术的典型元素。现在要介绍的门楣与其他两个门楣搭配在一起,其中一个描绘的是“割舌”的酷刑。
1704834481
1704834482 这件雕塑的右下角描绘的是玛雅国王的第二任妻子,这很容易让我们回想起特奥蒂瓦坎古城中的羽蛇神,还有纪念国王登基的取血仪式。据说,蛇神象征祖先或王国的创始人,至于从它口中喷射出的东西却无法辨认。
1704834483
1704834484
1704834485
1704834486
1704834487 伦敦大英博物馆 顾恺之
1704834488
1704834489 《女史箴图》(局部)唐朝,6世纪—8世纪
1704834490
1704834491
1704834492
1704834493
1704834494 绢本设色长约250cm高25cm1903年购得
1704834495
1704834496 这幅画卷是东晋著名画家和文学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之一,很可能是唐朝人的摹本。由于年代非常久远,原作早已失传,留存至今的只有后人的摹本。这部画卷的创作初衷是教化训诫,是顾恺之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所作的《女史箴》为题材绘制的;在《女史箴》中,作者以女史官的口吻教导宫中妇女,要以封建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红黑线条外加边缘模糊的阴影是4世纪的特色,据史料记载,这种画法源于当时的陪葬画。后人将顾恺之的作画风格比作春蚕吐丝,以此来形容其风格的细腻、连贯、活泼而又不失力度。
1704834497
1704834498 顾恺之秉承着“人类中心主义”,作品中的人物描写远远多于风景描绘,这与唐朝末期传统水墨画有很大不同。该画的线条细柔婉转,尤其是衣褶、饰带和发型的线条表现,在绯红色背景和色调的明暗变化中显得更加优美,这种画法在随后几个世纪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1704834499
1704834500
1704834501
1704834502
1704834503
1704834504
1704834505
1704834506 伦敦大英博物馆 河北佚名艺术家
1704834507
1704834508 《陶瓷罗汉》辽代,907—1125
1704834509
1704834510
1704834511
1704834512
1704834513 彩陶制作高130cm出土于河北省易县
1704834514
1704834515 这尊雕塑是抽象价值和实体特性的结合,尤其体现在棱角分明的脸部线条上。他的表情平静而凝重,并且被深深内化,体现出其想要实现永恒精神的强烈渴望。
[ 上一页 ]  [ :1.7048344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