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865456
[4] 刘鹏:《2001年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热点综述》,《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
1704865457
1704865458
[5] 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1704865459
1704865460
[6] 同上。
1704865461
1704865462
[7] 参见《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704865463
1704865464
[8] 刘建明:《西方媒介批评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04865465
1704865466
[9]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04865467
1704865468
[10] 参见〔美〕阿瑟·阿萨·伯杰著,李德刚、何玉译:《媒介分析技巧》(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04865469
1704865470
[11] 参见肖小穗:《传媒批评——揭开公开中立的神秘面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陈龙:《媒介批评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岩:《媒介批评 立场 范畴 命题 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
1704865471
1704865472
[12] 蒋原伦:《媒介批评与当代文化》,《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
1704865473
1704865474
[13] 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04865475
1704865476
[14] 参见《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8年第1-6期,1999年第1-6期。
1704865477
1704865478
[15] 宋双峰:《国外媒介批评机制研究》,《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
1704865479
1704865480
[16] 参见李岩:《媒介批评 立场 范畴 命题 方式》(第二部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
1704865481
1704865482
[17] 《报刊之友》1999年第1期,“报刊批评学”按语。
1704865483
1704865484
[18] 闻仲:《报刊批评的有效实现形式》,《报刊之友》2002年第5期。
1704865485
1704865486
[19] 郭光华:《建设中的中国媒介批评制度》,《今传媒》2008年第6期。
1704865487
1704865488
[20] 刘晓程:《论“新闻阅评”之不同于“媒介批评”》,《今传媒》2005年第5期。
1704865489
1704865490
[21] 闻仲:《审读、阅评与媒介批评》,《今传媒》2006年第9期。
1704865491
1704865492
[22] 高永亮,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1704865493
1704865494
[23] 喻国明、张洪忠、靳一:《媒介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之研究——基于中国首次传媒公信力全国性调查的建模》,《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第12-15页。
1704865495
1704865496
[24] 黄新生:《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8页。
1704865497
1704865498
[25] 该刊物已出版三辑,其中第一辑(2005)、第二辑(2006)均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三辑(2008)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704865499
1704865500
[26] 参见魏永征:《被告席上的记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1704865501
1704865502
[27] 《中国新闻年鉴(1989)》,转引自魏永征:《被告席上的记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1704865503
1704865504
[28] 2006年6月15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刊发题为《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的报道,指台湾富士康集团让员工超时加班。富士康集团以侵犯企业名誉权为由起诉撰写报道的两名记者,并索赔3000万元人民币,后该集团与《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和解,富士康集团撤诉。
1704865505
[
上一页 ]
[ :1.7048654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