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865556e+09
1704865556 [54] 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z=468944800,2008-10-14
1704865557
1704865558 [55] 〔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页。
1704865559
1704865560 [56] 矫海霞:《简析现代性消费伦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1704865561
1704865562 [57] 〔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1704865563
1704865564 [58] 甘绍平:《论消费伦理——从自我生活的时代谈起》,《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704865565
1704865566 [59]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1704865567
1704865568 [60]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96页。
1704865569
1704865570 [61]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1期。
1704865571
1704865572 [62] 莎莉娃,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1704865573
1704865574 [63] 雷跃捷:《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0页。
1704865575
1704865576 [64] 价值判断是评价者依据自己内心的标准,对评价对象是否符合他的需要和喜好做出的一种判断。根据价值判断是否带有明确的规范、命令的性质,可将其分为评价性价值判断和规范性价值判断。评价性价值判断只属于个人,本质在于断定客体对主体的实际意义;规范性价值判断既针对个人,也针对某一社会共同体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应然的价值评价。参考任强:《判决如何做出》,《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704865577
1704865578 [65] 雷跃捷:《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209页。
1704865579
1704865580 [66]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著,何道宽译:《模仿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
1704865581
1704865582
1704865583
1704865584
1704865585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704863514]
1704865586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媒介批评的课程与教学
1704865587
1704865588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704863515]
1704865589 对“媒介批评”教学上的反思
1704865590
1704865591 黄新生[1]
1704865592
1704865593 近年来,笔者观察到一个学界现象:“媒体识读”或“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课程(在台湾)经公、私部门的资助与倡导,成为大学传播教学的显学,似乎与传统的“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课程教学内容有若干重叠之处,不无浪费教学资源之嫌。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媒介批评”在教学与研究上如何与“媒体素养”课程做出区别,划清界限,并以野人献曝的心理,提出一项强化“媒介批评”课程的反思的建议,提供方家讨论,寻求可行之道。
1704865594
1704865595 一、“媒体识读”的通识教学
1704865596
1704865597 所谓“媒体识读”相当于“媒体公民教育”,其教学的特色是“从生活出发,不高谈理论,不奢言客观,经由学习者交流各自的独特经验,来提升彼此应对传播媒体的知识和技能”(余阳洲,2005:15)。
1704865598
1704865599 此外,“媒体素养”指的是“跨越媒体类型、强调了解讯息文本内容及产制结构的知识观点”(张宏源,2001:96),使阅听人具备思辨的思考能力,以多元的角度对讯息内容做合理的诠释。
1704865600
1704865601 至于“媒体识读”与“媒体素养”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以“排毒”为取向,从道德上排斥媒体所带来的弊病,诸如暴力、色情、毒品等等讯息,而后者视大众传播媒体引发的问题是教育环境的问题,应该采用公民教育,为成人做进入社会的准备工作(吴翠珍、陈世敏编,2007)。
1704865602
1704865603 因此,“媒体识读”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的是如何使(传播与非传播科系)学生成为耳聪目明的阅听人,体认媒体的产制的结构与行为,解读新闻、广告、节目与讯息之道,辨认媒体处理性别、年龄与阶级的再现问题,以及阅听人如何从事实践的议题,争取传播权的自主性(成露茜、罗晓南编,2005)。而“媒体素养”的教学内涵,重视的则是媒体内容的符号特质,媒体再现的各项议题,对媒体企业组织本质的分析,以及媒体的实践能力等等(吴翠珍、陈世敏,2007),两者其实可谓大同而小异。
1704865604
1704865605 由上述的说法可知,“媒体识读”与“媒体素养”的课程在教学上相当重视传播媒介的本质之辨识,批判其运作的商业竞争逻辑,更强调其所呈现的负面文化价值,以及其对阅听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 上一页 ]  [ :1.7048655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