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867463e+09
1704867463 (三)《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与评论篇目
1704867464
1704867465 1.《“公安博客”迅猛蹿红》(劲爆网事,2007年1月10日,A13版)
1704867466
1704867467 2.《“官员开博”别成了“赶时髦”》(国内·评论,2006年11月26日,A6版)
1704867468
1704867469 3.《博客会创造真正商业价值》(要闻,2006年9月17日,A2版)
1704867470
1704867471 4.《博客实名制不能只管森林不管树》(评论,2007年3月22日,A17版)
1704867472
1704867473 5.《布什内阁两成员开博客》(国际新闻,2007年10月23日,A21)
1704867474
1704867475 6.《说新闻·官员博客》(2007年8月15日)
1704867476
1704867477 7.《官员博客导致公私不分?》(都市·关注,2006年7月25日,A15版)
1704867478
1704867479 8.《开博客的官员切勿自毁形象》(2007年9月5日)
1704867480
1704867481 9.《议一议张书记的“博客经”》(评论,2006年11月23日,A17版)
1704867482
1704867483 10.《一幅“打伞图片”为何引来“漫天砖雨”》(2008年2月26日,A19版)
1704867484
1704867485 11.《宿迁的“后仇和时代”》(2008年3月11日,A8版)
1704867486
1704867487 12.《侯小强:“王石韩寒没在适当时候说正确的话”》(2008年6月10日,A19版)
1704867488
1704867489 13.《是中国人浪费,还是某些官场浪费》(2008年7月8日,A34版)
1704867490
1704867491 14.《“杨同学”生长土壤正在形成》(2008年7月13日,A5版)
1704867492
1704867493 (四)《北京青年报》的相关报道与评论篇目
1704867494
1704867495 1.《河南政府网站频出异常》(国内新闻,2006年11月15日)
1704867496
1704867497 2.《博客正在发生两个变化》(每日评论,2006年12月18日)
1704867498
1704867499 3.《海淀副区长网上开博 一天点击3万》(本市新闻,2007年5月31日)
1704867500
1704867501 4.《官员私人博客发挥公共效应的背后》(每日评论,2008年1月4日)
1704867502
1704867503 5.《总理上网是官员“网络化生存”的好榜样》(每日评论,2008年3月27日)
1704867504
1704867505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704863528]
1704867506 新闻媒体非规范行为论略——当前传媒失范的一种分析与治理思路
1704867507
1704867508 何国平[41]
1704867509
1704867510 摘要 新闻媒体非规范行为是对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以及新闻炒作和媒体错位与越位等失范、越轨等现象,从行为主体层面所作的本质归类。这些失范现象愚弄了公众信念,致使媒介公信力系统遭损毁。当前有关部门对上述失范现象及其不良后果的惩治主要是针对媒介产品的追剿与声讨,这在治理对象上存在误区。文章建言,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可操作的、契约式常态自律机制,集中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非规范行为进行问责治理。
1704867511
1704867512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大众传媒与自然界的空气、水与阳光并列称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4种生活甚至生存必需品。英语国家甚至杜撰出了一个新词“infosphere”——信息氛围,即由information(信息)和atmosphere(空气)合成。李普曼则视大众传媒为社会雷达和社会探照灯光束,确保社会这艘巨轮行驶在安全的航道上。因而,在媒介化的社会现实里,新闻媒体的表现与作为对内直接关系到本国社会大系统的维系、运行与进步,对外影响着一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本文即着眼于分析新闻媒体系统内的非正常运作的情形,和由此产生的社会危害,进而建言建立合力治理机制,以期传媒更充分地发挥其固有的社会政治功能,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更有作为。
[ 上一页 ]  [ :1.7048674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