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86769e+09
1704867690 2005年9月15日,西南大学女大学生陈易以“卖身救母”的ID在天涯社区发帖求助,为了救自己身患重病的母亲,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此后,她陆续收到网友捐款10多万元。在天涯上发帖寻求资助的还有重庆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周安华,他和父亲也收到了捐赠。2006年9月,一个网名叫“意悠然”的女子发布一条名为《忍辱生下孩子,奢望宝宝能见父亲一面!》的帖子,以三千多字的篇幅述说了她与一个24岁的男子在网络聚会上认识、同居并怀孕的过程,但因为其自身方面的原因和男子家人的反对,最终没能结婚,男子也突然消失至今没有出现。在生下孩子,与男方亲属交涉无果后,“意悠然”选择了“网络通缉”的方式找人,公布了孩子父亲的身份证号码、出生地,以及毕业学校和时间,以期找到他,让其承担责任。“网络通缉令”迅速掀起轩然大波,上百万网民卷入了这场纷争。
1704867691
1704867692 (四)北京奥运明星秀
1704867693
1704867694 拍写真一般来说是娱乐圈里明星们的行为,探寻私人生活也多是针对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而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认识应该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来临而多少被修正,在本届奥运会期间及之前,已被明星化了的奥运冠军不断被推到网上展示其与赛场迥然不同的另一面,千龙网、搜狐、腾讯、网易分别公开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卫冕冠军张怡宁艺术照、写真集,并这样描述:“冷小丫”张怡宁写真,清纯靓丽、楚楚动人;两届奥运女乒单打冠军张怡宁时尚写真,怡然宁静,造型多变身材好;冷美人张怡宁写真,宁气逼人。以前曾有已进入娱乐圈的奥运冠军刘璇和羽毛球世界冠军龚睿娜网上流传的写真集,这对体育明星转型做娱乐明星来说不算新闻,但对正值体育运动生涯巅峰的张怡宁来说是新闻。互联网上的奥运报道,少不了对新晋冠军私人生活的一番考察,无论是事实还是绯闻,总之它已成为被人热读的焦点新闻,如郭晶晶和霍启刚、李小鹏的准岳父岳母,等等。
1704867695
1704867696 二、人们如何评价隐私暴露行为
1704867697
1704867698 对于网络上的隐私暴露,不同的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和带来的评价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去面对所有的问题。互联网打开了人们随意表达态度和想法的大门,支持的、反对的、客观评价的、冷眼旁观的,等等。
1704867699
1704867700 带有感性色彩的网络日记成为一个倾诉、宣泄情绪、建立新型交往关系的渠道,由于博客具有个人性和公共性的双重性质,当人们把属于个人领域的日记放到网络这一公共领域上,让更多人知道这些隐私时,它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一般的私人日记。
1704867701
1704867702 人们对待木子美的态度呈多元化,有持不干预态度的,有持非常赞同态度的,有持反对态度的,有关心和同情的声音,还有平和的声音,对其评价具有性别差异,许多女性从性面前男女平等角度对她表示理解和肯定。总体看,这些评价具有更多的宽容。
1704867703
1704867704 对于网络上的个人求助行为,在事态发展中,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同情、捐助、质疑和指责,甚至到了对人性善恶的追索。
1704867705
1704867706 无论是自拍还是他拍,其结果都是向他人展示了自己,而一些人是以娱乐的心态来点击照片的。对芙蓉姐姐的评价表现出很明显的支持和反对,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暴露身体与隐私。有人说“虚荣心谁都有,但要面对现实……她的自信只是来源于她的幻想,她这种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支持的观点是“我很佩服芙蓉,她很真诚,她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作为一个人来说没有十全十美的,芙蓉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的美正是因为她的勇气,和她对美不断追求的信心……”[52]
1704867707
1704867708 对于奥运冠军写真照的反应带有明显的喜欢与不喜欢的情感,前者呈现出“偶像与追星”的关系,后者则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表达。
1704867709
1704867710 三、互联网上隐私暴露的思考
1704867711
1704867712 1.价值观的变迁——人们的隐私观念
1704867713
1704867714 人们对待隐私的观念和接受的程度在不断变化着。1956年,《解放日报》转载了香港《大公报》上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撰写的《我的丈夫、我的蜜月》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东海舰队有些读者甚至认为《解放日报》出了大问题,竟提出要“保卫党报”。现在看来这种报道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关注和报道。人们已经不再惊奇公共场合年轻人的相拥相吻、各种暴露的服饰、期刊的性感人物封页、各种整容技术的宣传、带有情色意味的影视图像和广告片镜头等等,这在二十几年前几乎是没有的。1998年以“隐私”为标志的各种书籍出现,把个人的私密生活无畏地推向前台,报刊上的家庭纪实类文章也逐渐增多,吸引读者。社会上寻找初恋情人的公司比那些征婚信息更大胆直白,还有些年轻人甚至需要制造求婚浪漫情景的个人服务。
1704867715
1704867716 人们观念的变化与整个社会宽容度是相辅相成的,价值观的多元现状与社会宽容度的日趋提高,给了隐私公开者一定的理解和尊重。
1704867717
1704867718 2.暴露隐私的心理动因
1704867719
1704867720 推动隐私暴露的强大力量是窥探他人隐私的强烈欲望以及个体需要他人认可的动机。
1704867721
1704867722 “隐私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必须由认为它是隐私的当事人紧紧隐藏,人的生活由于有了隐私而不可思议地被扩大,因此隐私也就成为个人的精神财产。正是因为隐私具有排他性,是被隐藏的,暴露隐私才具有吸引力与价值。”[53]窃听器、针孔摄像头、适于远距离拍摄的相机等等科技产品的产生和随意买卖,营造了一种容易被人偷窥和偷窥别人的氛围。
1704867723
1704867724 “偷窥他人隐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一般说来,主要原因有这样四类:第一类是由于人的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对异性的好奇心。第二类是由于知道自己与别人不相同,在个体的差异下想去了解他人的隐私,目的是了解别人怎样,以对比自己的状态,得到一个确认。第三类是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而刺探别人隐私的,这一种更具有社会性质。第四类是当事人法律与权利意识的缺失,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是侵权的。[54]如果没有公众强烈的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网上隐私暴露就失去了重要的心理根基。
1704867725
1704867726 另外一种促使隐私暴露的动机来自传播者自身。“自拍的心理基础,简单地说,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当很少有机会让大家关注时,网络自拍提供了途径。人们都有被他人注意、肯定与欣赏的渴望,自拍展现了一种自我认同。”[55]
1704867727
1704867728 3.互联网的特性使得隐私暴露更加容易
1704867729
1704867730 正如学者所说,“特别是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地点和方面的神秘正在消失。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56]
1704867731
1704867732 互联网不仅模糊了隐私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而且使得隐私暴露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和具有持续性。人们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使用逐步加深,网络带来了便捷的生活,在互动与信息的可控性中,人们感谢这个共享的空间,而当一些隐私文字和图片超越个人界限,在这里轻易公开出去后,将造成循环刺激或伤害。互联网上信息有很多来自个体,当没有明确的规范让人们遵守并内化于心时,对使用者个体的约束力就会下降。总之,网络的虚幻和不确定性给人提供了释放情感、展示勇气和发泄怒火的缺口。网络的匿名性和隐秘性又使人们信任它可以承载隐私、展示赤裸的自我、宣泄隐秘情感。同时,其易得性也使现代群体中窥探他人隐私的需求非常容易得到满足。[57]
1704867733
1704867734 4.社会转型期的失范问题
1704867735
1704867736 当个人与团体的纽带脆弱或消失时,个体处在一种失范状态之下。在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规范和新的适当的道德秩序框架没有确立之时,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人们很容易出现失范行为,而人们行为所遵循的尺度带有随意性、个人性和盲目性。我们的整个社会偏向物质取向,冠以隐私的书名销路很好,刊登与隐私相关的内容的报纸更好卖,这样的网页的点击率也会更高。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逐利的经济动机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方面。盲目追逐物质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人文关怀和道德修养,人性中的浮躁与虚荣显现出来,导致目标和实现目标所用手段的非理性选择。重建社会秩序,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以及人类美好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说善良、崇高、正义、公正、责任,使人们在追求舒适便利生活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生活,感受到社会整合的力量。
1704867737
1704867738 5.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引导
1704867739
[ 上一页 ]  [ :1.704867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