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867722e+09
1704867722 “隐私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必须由认为它是隐私的当事人紧紧隐藏,人的生活由于有了隐私而不可思议地被扩大,因此隐私也就成为个人的精神财产。正是因为隐私具有排他性,是被隐藏的,暴露隐私才具有吸引力与价值。”[53]窃听器、针孔摄像头、适于远距离拍摄的相机等等科技产品的产生和随意买卖,营造了一种容易被人偷窥和偷窥别人的氛围。
1704867723
1704867724 “偷窥他人隐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一般说来,主要原因有这样四类:第一类是由于人的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对异性的好奇心。第二类是由于知道自己与别人不相同,在个体的差异下想去了解他人的隐私,目的是了解别人怎样,以对比自己的状态,得到一个确认。第三类是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而刺探别人隐私的,这一种更具有社会性质。第四类是当事人法律与权利意识的缺失,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是侵权的。[54]如果没有公众强烈的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网上隐私暴露就失去了重要的心理根基。
1704867725
1704867726 另外一种促使隐私暴露的动机来自传播者自身。“自拍的心理基础,简单地说,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当很少有机会让大家关注时,网络自拍提供了途径。人们都有被他人注意、肯定与欣赏的渴望,自拍展现了一种自我认同。”[55]
1704867727
1704867728 3.互联网的特性使得隐私暴露更加容易
1704867729
1704867730 正如学者所说,“特别是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情感、情绪的隐秘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地点和方面的神秘正在消失。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56]
1704867731
1704867732 互联网不仅模糊了隐私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而且使得隐私暴露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和具有持续性。人们对网络媒介的认识和使用逐步加深,网络带来了便捷的生活,在互动与信息的可控性中,人们感谢这个共享的空间,而当一些隐私文字和图片超越个人界限,在这里轻易公开出去后,将造成循环刺激或伤害。互联网上信息有很多来自个体,当没有明确的规范让人们遵守并内化于心时,对使用者个体的约束力就会下降。总之,网络的虚幻和不确定性给人提供了释放情感、展示勇气和发泄怒火的缺口。网络的匿名性和隐秘性又使人们信任它可以承载隐私、展示赤裸的自我、宣泄隐秘情感。同时,其易得性也使现代群体中窥探他人隐私的需求非常容易得到满足。[57]
1704867733
1704867734 4.社会转型期的失范问题
1704867735
1704867736 当个人与团体的纽带脆弱或消失时,个体处在一种失范状态之下。在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规范和新的适当的道德秩序框架没有确立之时,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人们很容易出现失范行为,而人们行为所遵循的尺度带有随意性、个人性和盲目性。我们的整个社会偏向物质取向,冠以隐私的书名销路很好,刊登与隐私相关的内容的报纸更好卖,这样的网页的点击率也会更高。在市场因素的影响下,逐利的经济动机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方面。盲目追逐物质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人文关怀和道德修养,人性中的浮躁与虚荣显现出来,导致目标和实现目标所用手段的非理性选择。重建社会秩序,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以及人类美好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说善良、崇高、正义、公正、责任,使人们在追求舒适便利生活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生活,感受到社会整合的力量。
1704867737
1704867738 5.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引导
1704867739
1704867740 面对网络上的隐私暴露,对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的强调再次凸显出来,在没有外力强制即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的约束下,网络媒体自身的理性和道德操守起到关键作用,而媒介的道德责任、良知和正义是媒介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前提。
1704867741
1704867742 媒体是要声音的,是要表达价值和立场的,这在人们极度依赖大众传媒的今天尤其重要,大众媒介具有的引导和指导功能也是大众传媒的力量所在。大众媒介没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客观的判断,就会给大众带来不确定性和困惑,尤其是在社会急速变动的时期,媒介应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当人们的情感失控的时候,传媒的理性控制就要显现出来,如果公众不理智,大众传媒不清醒,那么公众的不理智程度将极度增大。另外,大众媒介把关不严、默许不良行为甚至是推波助澜的话,将产生严重后果。在国家的网络管理法规渐待完善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应该进一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以道德自律作为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有道德的媒介是有责任感的、有所担当的媒介,同时也是具有公信力的媒介,目前中国的网络媒体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704867743
1704867744 从心理学上说,隐私暴露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健康社会的创设,健康社会的成员不仅身心健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调节情绪情感的能力,同时是健康快乐的,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积极乐观的态度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在追求中完善自我、快乐生活。健康的社会成员互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更有助于社会的管理和社会理想的实现。在创设健康社会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依然是重要的力量。参考文献
1704867745
1704867746 1.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1704867747
1704867748 2.〔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周宪、许钧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1版。
1704867749
1704867750 3.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6月第1版。
1704867751
1704867752 4.郑晨:《社会变迁中的当代中国道德观念考察》,载《浙江学刊》(双月刊),1996年第4期。
1704867753
1704867754 5.新浪网
1704867755
1704867756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704863531]
1704867757 新锐期刊、休闲文化与新阶层
1704867758
1704867759 苏桂艳[58]
1704867760
1704867761 摘要 新锐期刊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休闲文化和新阶层互动的结果。休闲文化为其提供了宽松多元的文化背景,其创新性和闲适色彩也成为期刊的重要特色,新阶层则成为支持与决定新锐期刊发展方向的核心受众,期刊也给予新阶层以言论的讲坛。这股创新之流源自欧洲,经过香港中转到达内地。承香港《号外》杂志和“香港杂志新浪潮”的影响,充满实验色彩[59]和青年亚文化风格的新锐期刊纷纷涌现。《新周刊》和《生活》是现今中国新锐期刊的代表。新阶层的批判性思想渗透进新锐期刊的编辑风格中,而它的脆弱性也表露无遗。对新阶层所拥有的对先进的生活方式的倡导成为新锐期刊影响读者、影响未来的有力手段。
1704867762
1704867763 所谓“新锐”期刊是相对于用传统的方法和观念来编辑期刊而言的,“新”是指新鲜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而“锐”就是要比较准确、犀利和有相当的勇气。[60]新锐期刊大多是定位于文化生活的概念类刊物,在版面设计、编辑理念、生活方式的倡导和经营操作方式上独树一帜。期刊整体所呈现出的新锐精神使其成为期刊群落里的高地和舆论领袖。
1704867764
1704867765 新锐期刊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创新性,期刊界名人令狐磊形象地称之为爆炸性。“最佳的杂志其实就是让读者感受一次explosive的绚丽。它们都是有核心而富有的思想和精神亟待爆发,它们都有严谨理性的版面构成元素形同爆炸品的内部构架,它们都有能量让人堕落其中进入能量黑洞中……页面的物理装订中透露着无穷的能量。”[61]创新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冲击受众的感官、刷新受众已有的阅读经验。其二是“闲适”。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闲适”成为一种时代特质,各种休闲产品包括期刊也必然将此作为核心特色。笔者认为国内最能体现休闲精神本质的莫过于香港《号外》的编辑理念。“《号外》只是世界中文出版史上最有型最literate的文盲杂志”[62],内地几乎所有的新锐杂志在创刊初期都曾模仿或曾参考过它的编辑理念和操作方式。“黄源顺从不让《号外》承载过于沉重的责任,他永远挂在嘴边的词也是《号外》的灵魂——leisure(闲适)。”“《号外》的理想便是每次给香港人一个surprise(惊喜)。”[63]《号外》从不给自身设限定义,但竭力做到每次都给读者带来新鲜和喜悦。
1704867766
1704867767 创新是休闲时代新锐期刊处理刊物本身与世界和受众关系的出发点,而闲适则是最能体现休闲本质的一种态度。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他认为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态度;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人类的礼物,要人类从容地纳取。[64]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充满创造性的从容的生活方式。新锐期刊努力成为休闲本质的载体并将其发扬光大。
1704867768
1704867769 这股期刊的创新潮流来自海外。正如上个世纪的电影新浪潮来自欧洲,杂志的新浪潮也同样来自欧洲。杂志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类充满人性关怀,如法国巴黎的都市风格季刊WAD,美国纽约的人物风格杂志Index,英国文字风格杂志Zembla等。最有代表性的是1991年创刊的Colors,一本意大利著名品牌贝纳通旗下的杂志,将影像用主题化方式编辑,而主题的设置突出争议性、震憾力和影响力,如战争、暴力、AIDS等。另一类则以“玩耍”做主题,充盈着返璞归真的游戏精神。封面设计和内文都以“玩耍”做编辑资源,甚至将此作为终极目标。荷兰的BABY!是概念型时尚季刊,曾出过一期《怎样花掉十亿美金》,声称“你有10亿美金——没错在这些好玩分子眼里,你有10亿美金!”法国Games卷首语:“时尚是你每时每刻玩的游戏,问题是每天你都得被它玩得筋疲力尽。”2007年7月《新周刊》专题是《玩吧,中国》,介绍小资、新富的各种玩耍方式。这类杂志的发行量和阅读量并不大,但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究其原因,除了它们拥有深厚的本土历史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办刊历史,欧洲提早进入休闲时代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因。休闲时代,创新和游戏精神都成为重大的主题,两者有时互相渗透且重合。
1704867770
1704867771 新锐期刊的休闲精神体现为价值理性的回归与张扬。马克斯·韦伯把人的社会性行动分为理性和非理性行动,而理性又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指人的行为合乎自己本性与愿望的选择,而不是受到他人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它与个人看得见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看,工具理性是一种更接近于人的本能的理性。价值理性主要是以支持或确定终极目标为主,而不计算现实的利益得失。它不以个人功利为目的,为了追求美德的、审美的、宗教的目标,甚至可以牺牲眼前的利益。他认为只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保持平衡,社会才能正常发展。[65]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工具理性为主导思维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复制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亦步亦趋的充满生存焦虑的模仿成为至关重要的手段。而当社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休闲时代来临,创新就会成为一个压倒性的大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以抛弃传统人文精神为代价的。古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是“内圣外王”,而现今中国“市场为王”的主导概念使经济型人格占主导地位。西方由于比较早地实现了工业化,重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早进入休闲时代。发达的资本主义亦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休闲文化张扬其中。这类杂志也往往最能体现休闲文化的本质,接近游戏和自由本质的创新随之而生。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特别是欧洲成为众多领域创新地的原因。
[ 上一页 ]  [ :1.7048677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