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868126e+09
1704868126
1704868127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各类媒体记者们开始大声疾呼,反对新闻被商业集团所操纵的现实,以及迫于报道底线的压力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公众利益取向报道的现实。但矛盾的是,虽然媒介巨头们开始不断在印刷、广播、电视网络方面创设新的渠道,可为公众注意力所能获取的多样性的观点却在减少。事实上,多元性为数字时代多样化本身所迷惑,批评家们开始意识到这一错觉所隐含的巨大问题,即越来越少的公司和记者用越来越少的素材报道少之又少的故事。记者们不尽其所能去报道,更多地依赖于某种捷径去获取所谓的“客观”的报道,对来自不同角度的官方新闻不分巨细地加以报道,以达到所谓的平衡,但总是缺乏真实和必要的分析。“同样的报道会不断分散到日益增多的媒介渠道上,这对于传媒的商业运作来讲确有梦幻般的效果,而对于记者和读者们来说则不亚于是一场噩梦。”[10]
1704868128
1704868129 四、美国媒介批评的最新态势
1704868130
1704868131 美国当代传媒批评所呈现出的扩大、深入之势已不足为奇。但仅依此来概括这一激进媒介批评时代是不够的。因为媒介批评所呈现出新的态势和效果已证明美国当代激进媒介批评已进入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时代。
1704868132
1704868133 首先,媒介批评的效果:左右传媒本身的系统变革。
1704868134
1704868135 2003年美国传媒事件政治化浮出水面,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公众运动推翻了联邦电信委员会关于放宽媒体所有权管制的决定。长期以来被看做规范机构,却被其所规范的产业所“俘虏”,委员会希冀一定的公众参与能解救这一困局,但事与愿违,委员会受到了来自公众、议会意想不到的反对。最终,法院于2004年推翻了联邦电信委员的决定。
1704868136
1704868137 其次,媒介批评力量:动员公众参与。
1704868138
1704868139 2003年200万美国公众联名反对放宽媒体所有权管制,这令联邦电信委员会和国会相当震惊,国会有关人士称该事件所收到的高度的民众反馈,是除伊拉克战争以外任何事件所无法比拟的。一些团体组织,从共同事业组织(Common Cause)到国民枪支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均声明,该事件“拨动了共同体成员的弦”。一次次的民意测验表明,大部分美国民众反对联邦电信委员会的决议,人们对该决议的知晓率越高,反对声也越高。“历史上第一次,对商业媒介的激进批评与政治运动联系在一起,并在广泛的政治文化中形成了共振。”联邦电信委员会委员马歇尔·库珀(Michael J.Copps)在其发表的反对联邦电信委员会解禁决定的观点中写道,2003年针对传媒所有权的争论唤醒了美国公众中“沉睡的舆论巨人”。[11]
1704868140
1704868141 政治界要求建立一个更完善、更多元化、更有代表性的媒介体系的要求此起彼伏。库珀对此做了深刻的总结:媒介的集中辩论永远不会一样,委员会面对的是更加明智、更加利益攸关的公众。过去只有少数局内政治游说者理解这一议题,而大多数人对此含混不清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该事件是否将导致一场更加广泛、更加持续的媒介改革运动,还是仅此一举尚有待时间证明,但不管怎样,2003年发生的事件是不寻常的。
1704868142
1704868143 再次,媒介批评家:境遇提高。
1704868144
1704868145 媒介批评对于美国新闻自由来讲,具有主流性的思想传统。但历史上,由于其思想内涵与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思想相对立,因而常居于社会的边缘,更因其将美国的商业化的新闻体制视为美国民主基石的“裂缝”而常常招致谴责;自然,那些所谓的媒介批评家境遇也不佳,往往被视为“与美国文化和新闻历史的主流无甚关联的却心存不满的政客”。[12]
1704868146
1704868147 近一个世纪以来,媒介批评家们的批评从现代媒介的缘起到如今绵延不断,其大量批评文章所持续描绘的大众传播媒介制度反民主的趋势正在一一应验,即公共信息源的集中日益腐蚀着美国的政治文化。
1704868148
1704868149 如今,不仅媒介批评家们的论调越来越令人信服,当今较有名的媒介批评家也已不再无所作为,诸如Bagdikian,Herman & Chomsky,Baker,McChesney,他们已成为美国新闻史中媒介批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无可争议地成为美国当今新一轮媒介批评思潮的开路先锋,其研究成果为当代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设立了评判标准。
1704868150
1704868151 五、结语
1704868152
1704868153 应该说,当代美国媒介批评成绩斐然,即使如此,媒介批评仍面临着重重困难。
1704868154
1704868155 一方面,传媒大公司掌握左右公众观念的便利条件。对于传媒大公司而言,总是不遗余力地进行必要的观念宣传,以向公众阐释美国的传媒体制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进程,传媒大公司才是最值得和最适当的传媒统驭者。另一方面,新闻业政经合流的现实,一定程度上说,新闻业与精英群体的共同之处,远超过与其所应代言的公众之间的共同之处。
1704868156
1704868157 即使在这种面临着重重困难的环境下,媒介批评主义从来就不只是为批评而批评。它是一种结构性批判,其目标在于改变现行机制以打造更好的新闻业。媒介批评潮起潮落,往往在较大的社会动荡时期获得长足发展,而此时所有主导性机构都会受到公众的质疑。事实上,只有人们意识到媒介批评可以给传媒体制内部带来良性变革时,媒介批评的质量和数量才会有积极的发展。
1704868158
1704868159 可以说,美国商业化的新闻体制对于民主制度而言是有利有弊,还是彻底失败,对于这一议题的争论,不仅有历史可寻,并不间断地周期性出现,而且还将持续下去。
1704868160
1704868161 参考文献
1704868162
1704868163 1.刘建明等著《西方媒介批评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04868164
1704868165 2.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殷文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页。
1704868166
1704868167 3.雷跃捷:《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04868168
1704868169 4.(美)约翰·赫尔顿著《美国新闻道德问题种种》,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
1704868170
1704868171 5.Ben Scott and Robert W.McChesney“A Century ofRadical Media Criticism In The USA”,David Berry and John Theobald,“Radical Mass Media Criticism”,BLACK ROSE BOOKS,2006.
1704868172
1704868173 6.Peter B·Orlik“Electronic Media Criticism”,Focal Press,1994.
1704868174
1704868175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704863535]
[ 上一页 ]  [ :1.7048681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