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878998e+09
1704878998 认为震区建景区是不尊重死者,这种联想其实只是我们内心一种非常自私的审美趣味(就好像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道德审美,会竭力赞颂寡妇的终身不嫁、烈女的以死抗争,而丝毫不考虑她们的现实生存一样),一种只顾自身的道德洁癖而不顾别人死活的旁观者思维。灾难已经过去,可灾难后幸存者的生活还要继续,身处其中的、从灾难中走过的当地人,他们的利益和感觉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有权利重新开始生活,该娱乐的娱乐,该赚钱的赚钱,该重操旧业的重操旧业。要求灾区无娱乐,也许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道德审美和道德抒情。
1704878999
1704879000 这就是一种“站到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反躬思维。单纯地以旁观者的道德视角来看“震区建景区”、“废墟上建游戏基地”,确实有点儿不妥。可如果超越这种自私的审美视角,而设身处地地从灾难民众的现实利益角度去看,就会意识到这是他们的生活。灾难中死去的都是他们的亲人,没有谁比他们更尊重那些逝去的生命,没有谁比他们的心中更苦,可他们要咬着牙在废墟上继续生活下去。他们不能只迎合别人对苦难和灾难的观感而保持痛苦的表情,只能靠自己勇敢地活下去。
1704879001
1704879002 尝试着站到别人的立场去看问题,设身处地地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看到更客观、更有人情味的是非。写评论,切忌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1704879003
1704879004 朱达志先生写过一篇题为《你也上那高高的塔吊去“秀”一把》的评论,也是在反躬中来谈是非的。农民工被欠薪,无奈地以跳楼的方式向老板讨薪,许多媒体报道时都用了诸如《外来工频演跳楼秀,为讨薪成跳楼专业户》的标题,相关政府部门也谴责“跳楼秀”严重影响了交通,并声称会严打农民工“跳楼秀”。
1704879005
1704879006 朱达志先生于是评论:只要有点自尊的人,若不是走投无路,谁也不会去“频演”什么“跳楼秀”。我们什么时候听说或见过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为了讨工资而去跳楼,哪怕就只是去那高高的塔吊上,顶着猎猎寒风,忍受着“文明人”的奚落,冒着可能因“破坏公共秩序”被拘留的危险,试“秀”一下?
1704879007
1704879008 你也上那高高的塔吊去“秀”一把——作者就是想通过这种“设身处地”的吁求,来让那些“动辄称跳楼秀的人”明白,这是一种多么冷漠的称呼。不是被逼无奈,不是求救无门,谁会愿意冒着那么大的危险爬上高高的塔吊?
1704879009
1704879010
1704879011
1704879012
1704879013 时评写作十讲 [:1704877207]
1704879014 时评写作十讲 四、利害判断
1704879015
1704879016 最后简单说说利害判断。这也是时事评论经常要作的判断:一件事的利益格局,对谁有利,对谁有害;谁得到的利益最大,谁是最大的受害者;利益应该如何分配,利弊应该如何权衡,利害应该如何看待。一个人身上纠结着许多符号,是社会人、政治人、经济人……最广为认同和普世的身份是“经济人”,每个人都是经济动物,最基本的理性是追逐最大利益,利益是人的“最大公约数”。所以,作为经济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身处经济社会中,一个人最本能的判断就是“利害判断”: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有害,这件事对谁有利对谁有害。
1704879017
1704879018 面对公共事务,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利害判断”的癖好。一事当前,会本能地首先去判断其利害关系,甚至无视真假,不顾是非,将利害判断置于首位。虽然缺乏理性,却是人之为人与生俱来无法避免的弱点。
1704879019
1704879020 利害判断,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704879021
1704879022 其一,要分清主观上的利害和客观上的利害。比如,对于沙尘暴,全国政协常委、防沙治沙协会常务副会长夏日某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说,沙尘暴有害也有利。比如,沙尘一方面污染空气,一方面也净化空气。一般沙尘天气和沙尘暴过后,尘埃落定的天空是最洁净、最晴朗的。原因是沙尘形成的气溶胶里面钙的含量较高,沙尘在降落过程中对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酸雨。此外,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
1704879023
1704879024 这只是专家客观地分析沙尘暴的有利一面,在主观上对沙尘暴并无价值判断。可不少评论家据此批评专家,似乎专家是喜欢沙尘暴的,是为沙尘暴和环境恶化辩护。这是对利害判断的误读。
1704879025
1704879026 其二,要注意利害判断的边界和局限,不能对利害判断作无限的推理。你可以分析一件事客观上对谁有利对谁有害,在利害格局上作出判断,但不能因此就判断:因为这件事对这个人有利,所以一定是这个人做的;因为这件事对那个人有害,所以那个人不可能做。利害判断一定要言之有据,以事实为依据,而不能停留于利害本身的逻辑推演上,否则很容易陷入阴谋论的逻辑谬误中。
1704879027
1704879028 同时,也要警惕进入动机论的思维陷阱,以利害猜测一个人的动机。评论也是新闻,要以可以辨识、证据确凿的事实为依据,而不是去猜测人的动机。比如媒体对陈光标高调慈善的动机质疑,利害判断是,这样的高调慈善有助于扩大其公司的影响力,有助于拉到更多的工程,然后就判断陈光标做慈善的动机,就是做生意。这样的动机论,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是对慈善和爱心的伤害。
1704879029
1704879030
1704879031
1704879032
1704879033 时评写作十讲 [:1704877208]
1704879034 时评写作十讲 附录:评论的境界
1704879035
1704879036 李方
1704879037
1704879038 童大焕先生与我做同事三个多月了。大焕人极勤奋,工作也扎实,是无可挑剔的合作者。傍晚的时候,大焕跟我说,打算写一篇评论,有感于有关方面禁止国脚世界杯期间在报纸上开专栏,大焕认为此举侵犯了国脚的正当权利。我隐约觉得不妥,但当时急着回家,匆匆跟大焕说了一句:“大焕,我觉得你最近写东西太快了,这样未必好。”打算明天上班再跟大焕详细说我的看法。
1704879039
1704879040 晚饭后正在散步,手机响了,是大焕打过来的,他还在办公室。原来他误解了我的意思,以为我是暗示他最近在本报发表文章太多,抢了读者的版面。我说你误会了,无非咱们俩都是喜欢写评论的人,想跟你谈文论道一番。就拿今天你想写的这个题目来说吧,我敢肯定你在大道理上是对的,因为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宪法权利,国脚也是公民。但问题是,事情不能只讲一方面的道理。你想啊,国脚踢世界杯期间,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在报纸上开专栏?又想踢好球,又想开好专栏,这是不现实的。因此我那句话的真实意思,是怕你只往一个地方讲死理。大焕听了也就释然。我们约好明天一起吃晚饭,聊聊评论文章的写法。不过,既然我对此有些感受,也不妨先写出来。
1704879041
1704879042 除了太烂的文章,符合见报标准的评论,我以为大致有四个境界:一、把众所周知的道理讲清楚;二、讲出别人想不到的道理;三、权威;四、有情怀。
1704879043
1704879044 第一个境界是把众所周知的道理讲清楚。这样的文章是评论版上最常见的类型。当发生一件事,或者是某种潮流、思潮,作者有感于心,形成文字,讲属于大众第一反应的那种道理,扮演大众代言人的角色。例如,某副市长见死不救,可以写文章批评他不够“三个代表”,或者是没良知没人性;赵薇穿日本军旗装,可以批评她无知;王铭铭剽窃,可以批评他学术腐败,进而抨击整个学术界道德失范,等等。最近大焕就《南方周末》报道的教授“嫖娼”致死案写过一篇评论文章,将其归结为程序正义的缺失和执法经济的泛滥,并在最后提出“丧钟为谁鸣”的问题,也属于这一境界。遗憾的是,由于特殊原因,文章最后未能在本报上发表。
1704879045
1704879046 这类文章是最多的,竞争也最激烈,因为大家都在同一个层面上讲道理,很难说谁更高明。至于取舍的标准,大致有两条。一条是看谁的文字功夫更过硬,一条是看谁更带着感情来讲道理。像大焕那篇文章,字里行间无比愤懑,尽管我认为他只是在讲些一般的道理,大概谁都知道的,但我还是从内心里肃然起敬,并把它放在总编辑案头。
1704879047
[ 上一页 ]  [ :1.7048789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