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882231e+09
1704882231 第二个高峰是1978~1985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成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标志。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问题是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的前奏。党的十三大完整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重申了这一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在党的文献中,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四个现代化,还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的其他方面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1704882232
1704882233 第三个高峰是1991~2000年。1991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发表后,全国各地热烈响应,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决议中,肯定了要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微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应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调整”。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改革的全面性而言,我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确立了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并开始实施。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力,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了第三次高峰。
1704882234
1704882235 (二)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704882236
1704882237 学术界以往对现代化模式的划分往往是停留在现代化的起因或开始状态,即把现代化划分为“内生”型和“外源”型两种。前者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其特点是现代化进程表现为一个不依赖外部文明支撑、主要靠自身社会内部现代性因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自然历史过程,现代化动力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质。后者一般发生在欠发达国家,其特点是现代化进程表现为一个受外来因素刺激而启动、并由政府充当现代化主要推动者的过程,现代化动力具有鲜明的政府性质。
1704882238
1704882239 而就现代化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模式而言,“内生”和“外源”式的划分已经不再合适。世界现代化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处于现代化进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将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和刚刚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将在第二次现代化的国际跑道上奋勇争先;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或者选择从第一次现代化到第二次现代化的追赶现代化模式,或者选择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综合现代化模式。第二次现代化模式、追赶现代化模式和综合现代化模式,将成为21世纪前50年世界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1704882240
1704882241 我国的现代化最初发生是“外源”型的,在外在压力的逼迫下、政府的推动下开始进行。目前还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还在进行中。但已经开始面临第二次现代化的挑战,面临着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工业文明到知识文明的转型。因此,我们要选择综合发展的模式、两个文明转型齐头并进,直追第二次现代化的目标。实行工业化和工业转移并重,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知识密集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扩散并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促进民主化,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立法和民主监督制度,继续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大力促进知识化,发展知识产业、服务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继续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高等教育,尽快普及12年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生态现代化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按贡献分配。〔2〕
1704882242
1704882243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 [:1704881284]
1704882244 第二节 现代化:目标模式的转变和创新
1704882245
17048822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的探索,经历了由“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的认识发展过程。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角度,阐发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总体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并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的思想。之后,党的十六大正式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目标模式正式确立,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目标模式的转变和创新。
1704882247
1704882248 一、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
1704882249
1704882250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已完成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且为今后的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的发展生产力是“中心任务”、“最根本的任务”,相对于多年来以阶级斗争、政治斗争为第一位的任务,把发展生产力和搞政治斗争本末倒置的作法,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需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巩固了革命成果,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1704882251
1704882252 但应当指出的是,我们有时片面地强调了GDP的增长指标而忽视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忽视了“人文关怀”。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在保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是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人们把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和尺度时,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恶化。人们更崇拜手段、崇拜工具、崇拜金钱,而把人的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置于事外。于是,人情淡漠、道德败坏、信仰缺失、价值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704882253
1704882254 社会的发展从来就离不开对人文的依赖,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对除物质之外的更深远的精神追求,这个社会一定会前途渺茫,身处其中的人们一定会沉沦在现代文明编织的欲望之网中。在利益的角逐中人们将偏离理性、公正、博爱等精神,只有对金钱、权力等欲望的永无止境的追求。这种发展从终极意义上说是一种病态的发展,占有着现代物质的人充其量不过是现代社会的野蛮人。显然,这种生活状态占主导的社会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现代化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自己的目标,然而要实现全面的、真正的现代化,则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关怀。冯天瑜先生曾说过已经迈开现代化步伐的中国,针对目前现代化带来的一些弊端,用呼唤人文关怀的努力来救活功利主义导致的文化失范,是十分正当的。人文关怀与工具理性的协调发展才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
1704882255
1704882256 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改革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上,强调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全面发展不仅要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大体平衡,更要把稳定的就业率作为重点;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调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要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等等。
1704882257
1704882258 人是构成社会进步的主体、动力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现代化的起点和重点、目的和归宿。人的发展和走向现代化是一切发展的源泉、根本动力和最终目标。离开了人的发展,所有发展都难以为继;发展需要具备一定手段,但一切手段都是为了人的利益、发展和幸福。因为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和社会的核心,人的素质高低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决定性的影响;人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主导动力,社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制度都要靠人来制定和执行,所以,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起点、终点和先决条件。如英克尔斯提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特别是普通人”。
1704882259
170488226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彻底解放的理论,也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历史归宿,作为未来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人的本质的最高、最完美的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自由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个体所在社会的各种关系的和谐和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依赖于物,个性难以形成,主体没有独立性,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人才能成为自然界、社会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1704882261
1704882262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的展开,它是人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深化的结果。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手段,更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的。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社会的现代化包括人自身的现代化变迁,也必然会促进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制度得以长期成功运转的先决条件,是国家发展本身的基础因素。但无论是社会现代化还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1704882263
1704882264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人的全面发展,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同时在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权利的实现。“以人为本”应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指导思想和根本出发点。
1704882265
1704882266 二、发展战略上由有所倾斜,转向构建“和谐社会”
1704882267
1704882268 邓小平于1982年曾提出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战略方针,同时还提出沿海地区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发展战略方针。根据条件,区别对待,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以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些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04882269
1704882270 但也有一些问题已经凸显,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发展失衡、生态危机、诚信缺失等。因此,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具体体现在:一是“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在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二是实现“四个协调”,即“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三是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704882271
1704882272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新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和2月21日在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至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了。
1704882273
1704882274 构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展开,它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飞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会提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同发展相联系的各种重大关系问题。我们党提出并正在着手解决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既触及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触及了社会建设层面存在的不和谐之处。“五个统筹”渗透和推进到社会结构层面,必然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展开。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意味着在我国将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格局,这大大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系。
1704882275
1704882276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现代化战略的一次大的转变,是新型现代性对旧现代性的超越和扬弃。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结晶,是现代化成果和内容在各个方面的体现和表征。所谓旧式现代性就是那种以征服自然、控制资源为中心,社会与自然不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和谐,经济与社会不协调,地区与地区不协调,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的现代性。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全球社会生活景观呈现出重大转折的种种迹象:人类对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绿色惩罚”;人欲的激发和资源的匮乏所引发的对资源控制权力的争夺,导致了价值尺度的扭曲、伦理准则的变形。于是人类“向地球发动的战争”变成了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战争”。所谓新型现代性,是指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现代性就其实质和目的而言,不是科学技术的解放而是人类自身的解放,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手段;科学技术之所以在现代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取决于它能够服务于人的完善、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解放目标的实现,否则,它的任何成就都是可疑的。这样,由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新型现代性就必将取代战略倾斜的旧式现代性。
1704882277
1704882278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首先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意味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使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同时,这种民主要与法治相结合,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真正做到法律高于人情、法律高于权力,从而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1704882279
1704882280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我国社会剧烈的变化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变革和分化,加上“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高度重合,使我国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局面。今天我们讲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社会公正”不仅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的公平、机会的公平以及整个社会规则和机制的公平,是一个公平发展的体系。同时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是相对的公平,不能离开生产力水平对公平提出过分的要求,关键是政府要摆脱、超越既得利益者的束缚,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高度来处理各类社会问题。
[ 上一页 ]  [ :1.7048822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