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897949
从《古今集》到《新古今集》经历了三百年的岁月,所以《古今集》的优雅风格与理知技巧,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歌人之熏陶、技巧之磨炼、情绪之纤细深化,以及思想之精致化后,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深邃,表现手法则更趋高妙极致,进而使表现形式更具有了象征意义,并更加重视幽玄余情。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下面的《三夕之歌》:
1704897950
1704897951
寂莲法师:孤寂催,景色皆不感;林木生,山中秋夕暮。
1704897952
1704897953
西行法师:心身哀,无知又无识;鹬鸟飞,湖泽秋夕暮。
1704897954
1704897955
藤原定家:远眺望,春花红叶空;浦茅屋,幽玄秋夕暮。
1704897956
1704897957
这三首歌读起来就会想到晋朝陶渊明那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1704897958
170489795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704897960
1704897961
晴空万里、晚霞映照、鸟儿回巢的眼前景色,使陶渊明对人生的真谛有了感悟。同样,藤原定家也是在望见只有茅屋的寂静的海边景色后,才感悟到人生真谛的。
1704897962
1704897963
其实最后那首藤原定家的歌,乃茶人在欣喜时所口诵的,歌词表现了与华丽的花和红叶相对应的寂静之美。
1704897964
1704897965
一般认为,这首歌吟咏的是《源氏物语·明石卷》中的一则故事,说的是被只身流放到须磨之浦(今属兵库县)的源氏,回想起昔日都市里那花红绿叶、华丽风雅的生活,与明石海边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于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由此可见,在《新古今集》的歌里也蕴藏著作者广博的素养。
1704897966
1704897967
只要读一下这些歌就能明白,《新古今集》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是寂静之美,这是反复究极《古今集》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华丽之美的结果,因而这种美仍能回归于本根之美。
1704897968
1704897969
寂莲法师的歌,吟咏的是显现在漫山遍野、绿树常青中的深秋晚霞的寂静,但它也与另两首歌一样,给人一种体言终止后的余韵未尽之感。上一句“孤寂催,景色皆不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心情,而下一句则与寂静的情景相对应。
1704897970
1704897971
1704897972
1704897973
1704897974
江户名所百景·秋叶神社
1704897975
1704897976
歌川广重 作
1704897977
1704897978
至于西行法师的歌,“鹬鸟飞,湖泽秋夕暮”这一句特别令人感动。作者在秋天寂静的水域,深深感觉到鹬鸟展翅飞翔后的静寂,所以在上一句吟诵到:“心身哀,无知又无识。”或许作者是一个僧侣,所以才抱有这样的静寂感。总之,“鹬鸟飞,湖泽秋夕暮”这句歌是幽玄之心的有力象征。
1704897979
1704897980
与《新古今集》赞美孤寂的秋之夕暮一样,当时如宫内卿的歌也有这种风格:
1704897981
1704897982
空色暗,犹如古里雪;迹难寻,春天已来临。
1704897983
1704897984
再比如能因法师(988?~1050?)的歌,对夕暮中的落花寄托了无限感慨:
1704897985
1704897986
山里春色夕暮来,遍地花散寺钟声。
1704897987
1704897989
连歌
1704897990
1704897991
1.连歌的成立
1704897992
1704897993
连歌是在几个人之间连续交互吟咏上句(长句)和下句(付句、短句)的诗歌形式,大致上以百句(百韵)为标准[32] 。
1704897994
1704897995
连歌的母体,虽然可以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找到,但若把连歌视为短歌之上下句的唱和问答体,那么其起源则可追溯到《万叶集》里的短歌合唱。到了平安时代,以机智、洒脱、顿智、诙谐、滑稽以及悬词、缘语等语言游戏为主的娱乐性短连歌开始流行起来。进入院政期[33] 后,长连歌开始兴起,百韵连歌亦趋于定型化。
1704897996
1704897997
连歌也像和歌一样,可区分为追求风雅的“有心”[34] 连歌与喜好卑俗又滑稽洒落的“无心”连歌。前者为宫廷贵族和武家阶级的专业歌人所喜闻乐唱,而后者则流行于庶民当中。
1704897998
[
上一页 ]
[ :1.70489794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