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898372
所谓“かるみ(轻微)”,是相对于表现“沉重”而言的词语。芭蕉为了突破“おもみ(沉重)”而提出了“かるみ(轻微)”说。一般认为,“おもみ(沉重)”是一古老的习性,是阻碍新事物流行的沉重枷锁。芭蕉提出的“わび(孤寂)”或者“しほり(余情)”等理念,后被其门人弟子随意模仿于和歌、连歌中,从而丧失了芭蕉俳谐的独立性,并出现了忽视在卑近通俗之处不断开拓新意境,陷入因循守旧的倾向。而这显然是有悖于“不易流行”之道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芭蕉才提出了“かるみ(轻微)”说,以使平俗之事也能通过诗歌而得到美的升华。
1704898373
1704898374
“かるみ(轻微)”不仅是句子的形式即表现上的理念,而且还是有关趣向、作意、心境等劝诫性的词语,说的是韵律和心境的爽朗与痛快,也就是“さび(幽静)”“しほり(余情)”的顺畅之表现。因此,“かるみ”并不意味着句子内容的浅薄。
1704898375
1704898376
作为“かるみ(轻微)”句子的代表,一般都会以芭蕉在元禄三年(1690)四十七岁时吟诵的句子为例,该句谓:
1704898377
1704898378
木のもとに汁も脍も桜かな(树下菜汤上,飘落樱花瓣)
1704898379
1704898380
也有的本子把“木のもとに”变成为“木のもとは”,后者使“かるみ(轻微)”的心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1704898381
1704898382
该句吟咏的是飘花似雪的景象,“汁も脍も桜かな”(菜汤上飘落樱花瓣),一气呵成,给人以“かるみ(轻微)”的感觉。在那里面,既有在俳谐中寻求中世之文艺理念的主张,又有使发想和表现真正融合在一起,并从抑郁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趣向。具体地说,就是使我们在“汁”和“脍”这样卑近的对象里,见到了传统式的落花之风雅。应该说,这的确是一种崭新的趣向。但是,该句的韵律,如果借用芭蕉的话说,却是像“砂川”流水一样松散,那里没有被传统式的落花之风雅所拘束的抑郁。由于在诙谐里面就能稍稍感受到这点,所以对带有洒落的“わび(孤寂)”和“さび(幽静)”能有深切之体验。这些大概就是所谓的“かるみ(轻微)”吧!
1704898383
1704898384
芭蕉的俳风
1704898385
1704898386
前面已说过,芭蕉离开人世前曾留下了这样一首俳句:
1704898387
1704898388
旅に病んで梦は枯野をかけ回る(旅途中罹病,魂梦游荒野)
1704898389
1704898390
传说中,芭蕉在写了这首俳句后,又写了这样两首:
1704898391
1704898392
旅に病んでなほかけ回る梦心;旅に病んで枯野を回る梦心
1704898393
1704898394
(译文与上句基本相同)
1704898395
1704898396
但正是原句,才把一生中执着追求风雅的芭蕉那种凄惨念头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芭蕉自己也把这种执念视为妄执,并追求安逸的世界,但实际上,芭蕉的本领就在其追求风雅的义无反顾的执念当中。
1704898397
1704898398
此处必须注意的是,芭蕉到最后的最后还在“枯野”里不停地追求风雅。西行曾写过这样一首和歌:
1704898399
1704898400
见ればげに心もそれになりぞゆく,枯野のすすき有明の月
1704898401
1704898402
(心中远望渐孤寂,枯野芒草有明月)
1704898403
1704898404
由此可见,在芭蕉的心里还漂浮着西行这首和歌的风雅情调。需要指出的是,芭蕉所说的枯野之心,与他所谓的“わび(孤寂)”“さび(幽静)”“しほり(余情)”“ほそみ(细腻)”“かるみ(轻微)”等别的风雅之理念并不矛盾。尽管芭蕉的风雅之道来源于中世的文艺理念,但它却具有求之于庶民生活和通俗卑近的特色。
1704898405
1704898406
不过,芭蕉的俳谐绝非清一色,其实还是多种多样的,这只要从其过去所做的解说理念中就可见一斑。也就是说,芭蕉对新事物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而芭蕉强调“不易流行”的缘由就在于此。“不易”即不变之体,“流行”即变化之相;前者是风雅之道,而后者则是素材。风雅之道即使是不变的,其形象也是要常变的。就是说,其形象必须是应时而变的崭新过程。这就是芭蕉所说的“不易流行”。
1704898407
1704898408
比如读了芭蕉吟诵的“古池塘,青蛙跳入水音响”后,就能对其提出的“不易流行”之主旨产生更多的共鸣。过去当把“蛙”作为风雅之素材的时候,往往只注意“蛙”的鸣叫声,而芭蕉在此处却采用了以蛙跳入水中为主题的手法。这的确是富有新意的句子。正因为芭蕉是到通俗、卑近的事物里搜寻俳句的素材,才使得他一步步取得了新的突破。
1704898409
1704898410
由此可见,虽然风雅之道不易改变,但其理念却不能不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一来,究竟什么才是芭蕉所说的风雅之根本倒成了问题。于是,芭蕉的门人弟子对其风雅之根本的理解也产生了不少困惑,而他们所做的诠释则显得众说纷纭、精彩纷呈。
1704898411
1704898412
1704898413
1704898414
1704898415
须贺川市芭蕉纪念馆的俳句石碑
1704898416
1704898417
雷发林 摄影
1704898418
1704898419
总之,作为俳谐大师的芭蕉,善于从庶民眼里的通俗、卑近之物中探寻传统式的风雅,并基于“不易流行”之主旨,以常青的素材为对象,把风雅之道视为新生物,而对固定的、千篇一律的模式深恶痛绝。可以说,芭蕉俳谐的特色就在于此。再有,由于俳句是最短的诗型,其表现则被抑制到了极限,所以其内藏之精神深远幽玄而极含蓄,而其余韵余情则溢于言表。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芭蕉的俳谐是诗文之简素精神的代表。
1704898420
1704898421
6.芭蕉的俳文
[
上一页 ]
[ :1.7048983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