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903707e+09
1704903707
1704903708 [278]罗兰·H.班顿(Roland H. Bainton):《我在这里:马丁·路德传》(Here I Stand: A Life of Martin Luther,纽约和纳什维尔,1940年),第354页。
1704903709
1704903710 [279]玛利亚是拿撒勒人,怀孕待产。当时赶上罗马皇帝普查人口,她必须回本家伯利恒报户籍,所以和丈夫约瑟夫长途至此,在伯利恒的马棚中诞下耶稣。——译注
1704903711
1704903712 [280]Jabez Swan(1800—1884),著名循道宗布道师,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代表人物。——译注
1704903713
1704903714 [281]麦克洛夫林:《现代信仰复兴思潮》,第140页。
1704903715
1704903716 [282]约拿的故事见于《约拿书》,原文并未写得那么生动,仅仅说大鱼吞了约拿,约拿在鱼腹中向上帝祷告,后来上帝让鱼把约拿吐到岸上。——译注
1704903717
1704903718 [283]布拉德福德:前揭,第101页。关于他的布道风格,见麦克洛夫林:《现代信仰复兴思潮》,第239页以下;J.威尔伯·查普曼(J. Wilbur Chapman)的《德怀特·L.慕迪的生平和作品》(The Life and Work of Dwight L. Moody,波士顿,1900年)中有丰富的例子。
1704903719
1704903720 [284]布拉德福德:前揭,第103页。
1704903721
1704903722 [285]Sam Jones(1847—1906),美国循道宗布道师,曾经当过律师,口才极佳。——译注
1704903723
1704903724 [286]麦克洛夫林:《现代信仰复兴思潮》,第288页。
1704903725
1704903726 [287]Ring Lardner(1885—1933),美国体育专栏作家,也写有体育题材的短篇小说。海明威受到过他的影响,曾取笔名,小林·拉德那。这里说的应该是他的小说集《艾尔,你懂我》(You Know Me Al)。——译注
1704903727
1704903728 [288]关于桑迪的生平,见麦克洛夫林的详尽透彻的传记:《他的大名是比利·桑迪》。
1704903729
1704903730 [289]麦克洛夫林:《他的大名是比利·桑迪》,第164,169页。
1704903731
1704903732 [290]指魔鬼和耶稣,见《歌罗西书》1:12—13。——译注
1704903733
1704903734 [291]故事见《马太福音》4:3,显然桑迪添油加醋,口语化还特别明显。——译注
1704903735
1704903736 [292]故事来自《福音书》,即五饼二鱼的故事。四福音都提过门徒拿出五饼二鱼,而《约翰福音》6:9还提到过一个孩童有五饼二鱼,桑迪应该是根据这里杜撰出了很多细节。——译注
1704903737
1704903738 [293]Bruce Fairchild Barton(1886—1967),20世纪美国政治家、作家,共和党人。作者这里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在书中,他把耶稣塑造成了世俗的、精明的现代商人。这本书有中译,加了个正标题“耶稣最伟大的CEO”。——译注
1704903739
1704903740 [294]维斯伯格:《他们聚集在河畔》,第248页;麦克洛夫林:《他的大名是比利·桑迪》,第177,179页。桑迪这里的语言表现出了一种对话语表达的新式暴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神职人员普遍如此。见雷伊·H.艾布拉姆斯(Ray H. Abrams):《举枪致敬的布道师》(Preachers Present Arms,纽约,1933年)。
1704903741
1704903742 [295]与基要主义宗教和基要主义美国精神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是性方面的基要主义态度,即专门恐惧正常的性和性异常。从后期的基要主义布道辞中,可以感觉到,这些布道辞的创作意图就是让听众害怕自己的性。关于这方面,查一查福音派文学中对跳舞和卖淫的态度会很有启发。桑迪认为,“方块舞的几个角摇来晃去,带动身体的位置,那姿势,正派社会容忍不了”;他提议立法禁止十二岁以上儿童去舞校;再立法严禁跳舞,直到婚后。麦克洛夫林:《他的大名是比利·桑迪》,第132,142页。
1704903743
1704903744 [296]麦克洛夫林:《他的大名是比利·桑迪》,第141—142,175,179页。
1704903745
1704903746 [297]《教派分立:美国新教的形态》,第314页。
1704903747
1704903748 [298]富兰克林是自然神论者,主张神学理性主义。下面提到的杰斐逊、潘恩的宗教观都与之相同。——译注
1704903749
1704903750 [299]这是神学中的理性主义,不同于哲学的理性主义。指凭借理性,而不是虔敬,就能认识上帝,以此反抗教会的训导。下面说的自然神论就是理性主义倾向,它志在消解宗教,往往被宗教人士定为无神论。——译注
1704903751
1704903752 [300]杰斐逊主张自然神论和神学理性主义,这两者都是共和主义宗教的核心。所以作者后面会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译注
1704903753
1704903754 [301]如见威廉·A.罗宾逊(William A. Robinson):《新英格兰的杰斐逊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 in New England,纽黑文,1916年),第128—141页,论述了新英格兰浸礼宗的共和主义倾向。
1704903755
1704903756 [302]弗农·施托弗(Vernon Stauffer)在《新英格兰和巴伐利亚光明会》(New England and the Bavarian Illuminati,纽约,1918年)中,最为生动地描述了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对革命和不信上帝的严重焦虑。虽然在18世纪末,美国精英中的确弥漫着种种温和的哲学怀疑论,但是,这主要是私人信条,并没有要劝人改变信仰。在法国大革命和杰斐逊式民主兴起之后,上层理性主义者很少再像以往一样对公众传播理性主义。像以利户·帕尔默(Elihu Palmer)那样志在变革的怀疑派,虽然想在中下层民众中将共和主义与怀疑论联合起来,但还是觉得寸步难行,尽管在纽约、费城、巴尔的摩、纽堡有若干自然神论派的社团。见G.阿道夫·科赫(G. Adolph Koch):《共和主义宗教》(Republican Religion,纽约,1933年)。
[ 上一页 ]  [ :1.7049037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