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904441e+09
1704904441 [639]关于美国历史中的社会流动性,对这方面重要文献的概述和评价,见伯纳德·巴伯尔(Bernard Barber):《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纽约,1957年),第16章;约瑟夫·A.卡尔(Joseph A. Kahl):《美国阶级结构》(The American Class Structure,纽约,1957年),第9章;西摩尔·M.李普塞特和莱茵哈德·本迪克斯(Reinhard Bendix):《工业社会的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y,伯克利,1959年),第3章。
1704904442
1704904443 [640]Vanderbilt,指美国富商科内利尤斯·范德堡(1794—1877),他就是白手起家。他的绰号是“海军准将”,因为干过船运。——译注
1704904444
1704904445 [641]美国历史上相当有影响力的小说,书中宣扬了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以及饮酒的危害,因而推动了美国的家政崇拜思潮(Cult of Domesticity)和禁酒令。——译注
1704904446
1704904447 [642]引自弗里曼·亨特:《价值与财富》(纽约,1856年),第350—351页。仅仅几年前,伦敦的《每日新闻报》(Daily News)评论说:“是时候了,富豪不该再因为获取财富而觉得可耻了。是时候了,暴发户这个词应该视作荣誉。”西格蒙德·戴蒙德:《美国商人的名声》(剑桥,马萨诸塞,1955年),第2页。
1704904448
1704904449 [643]丹尼尔·马洛里(Daniel Mallory)编:《亨利·克莱阁下的生平与演说》(The Life and Speeches of the Hon. Henry Clay,纽约,1844年),第II卷,第31页。
1704904450
1704904451 [644]Spiritually,本章的关键词,不是指一般的精神,而是指新教意义上的属灵的、灵性的、信仰的。——译注
1704904452
1704904453 [645]怀利:《美国的自我奋斗者》(新布伦斯维克,新泽西,1954年),第3和4章。
1704904454
1704904455 [646]同上,第35—36页。
1704904456
1704904457 [647]匿名:《为什么我从不雇用有才之人》,《美国杂志》(American Magazine),第XCVII卷(1924年2月),第12,118,122页。
1704904458
1704904459 [648]查尔斯·F.瑟温(Charles F. Thwing):《大学训练与商人》(“College Training and the Business Man”),《北美评论》,第CLXVII卷(1903年10月),第599页。
1704904460
1704904461 [649]关于针对教育的态度,见怀利:前揭,第6章;柯克兰:《商业界的梦与思,1860—1900》(伊萨卡,纽约,1956年),第3和4章;摩尔·科蒂:《美国教育者的社会思想》(The Social Ideas of American Educators,纽约,1935年),第6章。
1704904462
1704904463 [650]柯克兰:前揭,第69—70页。
1704904464
1704904465 [651]柯克兰:前揭,第101页。
1704904466
1704904467 [652]W. A.克罗夫特(Croffut):《范德堡家族及其财富史》(The Vanderbilts and the Story of Their Fortune,芝加哥和纽约,1886年),第137—138页。
1704904468
1704904469 [653]伯顿·J.亨德里克:《安德鲁·卡内基传》(纽约,1932年),第I卷,第60页。
1704904470
1704904471 [654]《商业帝国》(The Empire of Business,纽约,1902年),第113页。
1704904472
1704904473 [655]怀利:前揭,第96—104页。
1704904474
1704904475 [656]乔克托人是印第安人的一支。卡内基认为,古典知识关乎希腊人和罗马人,他们也是外族,其语言文化对于美国人毫无用处。——译注
1704904476
1704904477 [657]《商业帝国》,第79—81页;参见第145—147页。
1704904478
1704904479 [658]柯克兰:前揭,第93—94页。
1704904480
1704904481 [659]怀利:前揭,第113页;见第107—115页,很出色地简述了1890年之后商业界对教育的态度转变。
1704904482
1704904483 [660]见法兰西斯·W.格里高利(Frances W. Gregory)与艾琳·D.诺伊(Irene D.Neu):《19世纪70年代美国实业精英:其社会出身》(“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lite in the 1870’s:Their Social Origins”),载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编:《企业人》(Men in Business,剑桥,马萨诸塞,1952年),第203页;可比较19世纪70年代一批人与1901—1910年一代,后者见于威廉·米勒的《美国史学家与商业精英》(“American Historians and the Business Elite”),《经济史杂志》(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第IX卷(1949年11月),第184—208页。在19世纪70年代,37%的高管接受过大学教育;在1901—1910年,数字为41%。关于官僚制企业的职业经历的出现,见米勒的论文:《企业官僚制中的企业精英》(“The Business Elite in Business Bureaucracies”),载《企业人》,第286—305页。
1704904484
1704904485 [661]马布尔·纽克默:《大企业高管》(纽约,1955年),第69页。在1950年,作者得出结论(第77页):“公认的是,大学学位是在大公司取得事业成功的入场券,即使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也许是体力劳动。”约瑟夫·A.卡尔在其《美国阶级结构》(纽约,1957年),第93页的研究中颇有启发地指出:“对于当代美国,如果要用唯一一种极为简化的、作为阶级差异基础的区分,来取代马克思的过时的划分,那么回答就是:拥有大学学位。”
1704904486
1704904487 雇主有时会对成为自我奋斗者这一理想表达某种仪式般的忠诚,为此,会让明显注定成为高管的新雇员,从次要岗位上接连迅速晋升。这美其名曰从基层学习业务,但这一做法主要是推荐给高管的儿子或女婿。
1704904488
1704904489 [662]小威廉·H.怀特:《组织人》(铁锚版,1956年),第88页。
1704904490
[ 上一页 ]  [ :1.7049044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