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905309
霍夫施塔特对美国反智传统的溯源及流,确实揭示了美国心智生活的一个重要面相。由于他在美国的宗教、政治、社会文化与教育中寻找反智传统的根源,因此,只要这些社会要素仍然对美国的存续发挥作用,那么就可以断定,不仅美国仍然会不断出现反智的事情,而且也势必会在霍夫施塔特的论述中寻找反智的根源。这是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引发霍夫施塔特热的一个直接原因。由于他不是泛泛描述美国社会对智识与知识分子的抵制与反对,而是将之作为一个其来有自的历史传统加以刻画,因此,他对反智现象的深层解析,也就总是具有启人心智的力量。越出霍夫施塔特的具体论述,他对美国社会生活反智现象的揭橥,具有一种方法价值:一者,它成为人们解释美国社会现象的基本进路;二者,凡是身处反对智识与知识分子的实际处境之中,自然会到他的论述中去寻找美国开国以来的相类现象,以及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四类导因。一部经典阅读史告诉人们,只有那些可以超越当下关怀、在人们触及相关事项时,随时随地给人某种启发的著作,才足以传之久远。如今美国智识界受到的社会质疑或反对,尤其是2020年总统选举中智识界提出的质疑、发出的辩护导致的久决不下,对人们犹如耳提面命,让他们立马想到霍夫施塔特对相关世相的描述与分析:宗教、政治、文化与教育,乃是人们理解切近社会现象的永久求解要素。
1704905310
1704905311
在近期热炒霍夫施塔特的情况下,美国历史学家乔恩·维纳之前撰写的评论,颇具提点作用。他认为,霍夫施塔特之所以热潮重卷,从当时来看,是因为他那个时代历史学家对政治具有的书写自由,因之他拥有极大的智识权威、广泛读者。他的得体、优雅文笔让人敬重,对伟大白人的书写还不会被人认为是过时和反动。而当下美国这些问题正触动人们的心扉。这波热炒,不是霍夫施塔特第一次走红,说起来这是他的著作第三次走红:出版时就受到热捧,里根时代再次热络,如今因为切合总统选举而再次引人瞩目。维纳提醒人们,这部著作是在严重关切麦卡锡主义的情况下撰写的。更直接地讲,是在作者高度关切美国的法西斯主义问题的情况下撰就的。因此,它具有特定的时代与主题指向。但脱开这个特定的背景因素,霍夫施塔特此书具有的价值还是必须承认的。维纳自己也明确指出,“在今天这个时代,霍夫施塔特还值得读,不是因为他具体的论证,而是因为他的著作的精神,这个精神把关于美国政治黑暗面的忧虑,与对普遍看法的怀疑态度结合起来。正是这个精神,和他那明晰而优美的散文,为他的作品赋予了一种持久的生命力。”[§§§]
1704905312
1704905313
不唯美国人总是在霍夫施塔特指陈的反智传统中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反过来又在社会生活中理解反智传统,即便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他的著作,尤其是其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也指引我们去反思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历史学家余英时就在霍夫施塔特系统的反智论话题下,对中国的思想传统进行过梳理,进而对中国的反智政治传统进行了分析。从思想史的视角看,儒家的主智论与道家、法家的反智论交叠呈现,后在儒家的法家化中得到延续,以至于造成儒家政治理想无从落实的残酷现实。从政治史的角度看,绝对君权对相权的约束与控制,造成中国政治史上的君尊臣卑,抑制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因此,余英时痛彻指出:“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这句话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类似于霍夫施塔特,余英时也指出,反智不过是中国政治传统的一个面相,不能将之认作中国政治传统的全貌。但他循霍夫施塔特方法指引所做出的论述,确实引导人们深刻反思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面相。其论亦如霍夫施塔特的论述一样,对人们理解中国政治的反智现象发挥了同样的方法效用。而且,在霍夫施塔特与余英时的交互阅读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他们对我们理解切近的当下生活,具有一种直接的指点作用,甚至就是在坦率针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一样。
1704905314
1704905315
一部从美国历史演进中阐释反智现象的著作,竟然对人们理解美国实际政治生活发挥出久远的影响,甚至越出国界,对东方的中国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下生活发挥了方法指引作用,奇了!够了。毋庸多言,人们已经有充分的理由重视此书,以及展卷阅读的动力了。
1704905316
1704905317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20页。
1704905318
1704905319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
1704905320
1704905321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53页。
1704905322
1704905323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79页。
1704905324
1704905325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5页。
1704905326
1704905327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173页。
1704905328
1704905329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202页。
1704905330
1704905331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212页。
1704905332
1704905333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246页。
1704905334
1704905335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257页。
1704905336
1704905337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302页。
1704905338
1704905339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362页。
1704905340
1704905341
[‡‡‡]参见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传统》,陈思贤译,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381页。
1704905342
1704905343
[§§§]引自微信公众号“燕京书评”2020年2月26日的推送文章:《霍夫施塔特的对与错:为什么他还值得读,但原因并非你想的那样》,乔恩·维纳著,王立秋译。原文标题为“America, Through a Glass Darkly”,最初刊载于The Nation,2006年10月5日。
1704905344
1704905345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页。
1704905346
1704905347
1704905348
1704905349
1704905351
美国的反智传统 序言
1704905352
1704905353
通常的作者会在序言中所做的说明,我用了本书的前两章来完成:解释本书的缘起与目的,以及主要的看法。但是在开头要先说清楚的是,我是用“反智”此一主题贯穿全书来透视美国社会与文化中的若干面向。虽然书中使用了大量文献与考据材料,可是这只代表我个人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看法,而非企图撰述一本正式的美国社会史。至于对书中主题的铺陈方式也是随感而生,片段零碎之处在所难免。
1704905354
1704905355
如果大量检视对我们社会底层描述的文献,可能会发现一些伤及民族自尊心的事实;这还会让我们暂时转移注意力,忘了原本要讨论的事:检讨我们文化中存在的若干陈年痼疾。同时,这也可能会鼓舞某些本就对美国文化不以为然的欧洲人,他们常自以为是地瞧不起美国,而且总会把这种敌意用有凭有据的论述包装起来。美国人固然常自我吹嘘且格外敏感,却是世界上最念念不忘自我警觉(如果不是自我检讨)的民族之一,永远担心着什么地方有不足,例如国民德行、民族文化或是民族发展目标等。这种对不确定状况的担忧,使得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扮演着一种关键的角色。但这也可能令外国评论者有机可乘,因为他们经常会故意曲解夸大美国人这种自我批评的特性,来佐证他们的既存偏见立场。然而,只因为害怕所做的自我检讨会被扭曲误用就畏缩,却是最糟的选择。因而,在此我要引用诗人拉尔夫·爱默生(Ralph Emerson)的话:“让我们面对事实。我们美国就是一个肤浅的国家。伟人和伟大的民族不会自我吹嘘或是装傻,而是会诚实地站出来面对生命中的可怕之事。”
1704905356
1704905357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1704905358
[
上一页 ]
[ :1.7049053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