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911452
10)萨特著,吴煦斌译:《呕吐》,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1。
1704911453
1704911454
11)卡缪著,张汉良译:《薛西弗斯的神话》,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
1704911455
1704911456
12)赫勒著,南文译:《第二十二条军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1704911457
1704911458
13)袁可嘉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704911459
1704911460
14)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
1704911461
1704911462
15)尼·拉宾著,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研室翻译组译:《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三联书店,1982。
1704911463
1704911464
16)伯拉威尔著,梅绍武等译:《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书店,1980。
1704911465
1704911466
17)特里·伊格尔顿著,文宝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704911467
1704911468
18)勃兰兑斯著,成时译:《十九世纪波兰浪漫主义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704911469
1704911470
19)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704911471
1704911472
20)格拉宁著,侯焕闳等译:《奇特的一生》,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
1704911473
1704911474
2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704911475
1704911476
2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704911477
1704911478
23)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704911479
1704911480
24)朱光潜:《美学拾穗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1704911481
1704911482
25)王朝闻:《一以当十》,作家出版社,1962。
1704911483
1704911484
26)王朝闻:《喜闻乐见》,作家出版社,1963。
1704911485
1704911486
27)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
1704911487
1704911488
28)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704911489
1704911490
29)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
1704911491
1704911492
30)林语堂著,郑陀译:《吾国吾民》,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
1704911493
1704911494
(原刊《出版人》2008年第12期及2008年10月30日《深圳商报》,后者附录“1980年代初一个文科大学生的阅读记忆”)
1704911495
1704911497
十二 请加入这道“风景”【2】
1704911498
1704911499
首先祝贺大家通过“高考”这座不无争议的“独木桥”,走进美丽且诗意盎然的燕园,从此得以从容澹定、欢欣鼓舞地“漫卷诗书”。不都是“读书”吗,怎么会有“幸福”和“不幸福”的分别?在我看来,不为分数、不为考试(基本上如此),为自己的学术理想与审美趣味,自由自在地读书,这多幸福!今天你们或许体会不到,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你们会格外怀念这段无忧无虑读书的日子。有位博士生告诉我,偶尔半夜惊醒,还会梦见恐怖的高考场景!考场有很多限制,不可能自由发挥,我从不敢劝人在高考时“特立独行”。最近一次演讲,还被问及答卷时能否“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还给听众讲了清代诗人袁枚的故事。袁枚自陈苦攻时文时,“不作诗,不作古文,不观古书”;而一旦得仕,则“真与时文永诀”。毋庸讳言,这是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可你如果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制度,又不想等一百年后才出生,那只好先过关,再寻求自我发展的机遇。但有一点,你不能对此没有任何反省,以为高考成绩就是学问的表征。
1704911500
1704911501
能够走进北大,这很不容易,希望诸位尽早摆脱各种排名的纠缠。须知,学问是自己的,“得失寸心知”。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不适合于“排名”、“打擂”、“PK”,那种娱乐化的做法,可以吸引眼球,但对文学或学术没有任何好处,很可能还是一种伤害。前两年,在成都旅行,朋友的孩子刚上小学,听说我是北大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叔叔,你可千万别骄傲,不能满足于第一名;今天你第一,明天你就可能是第二、第三了。你要做顶级,顶级掉下来,还是最好的。让我惊讶的是,“竞争”意识竟如此深入人心;所有的排名,从小就做起,从幼儿园一直排到研究生、大学教授。大学统考,各省市都弄什么“高考状元”;免试推荐研究生,也要看成绩排名。弄得大家很不自在,上了大学,还是时刻不得安宁。越是好大学,竞争越激烈,这我理解;可把竞争落实在排名上,我很不以为然。每个人天性不一,学问各有短长,实在难以量化。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掩盖了另一种不平等,那就是才情、天赋、机遇的差异。读书做学问,同样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是尽可能超越自我。不轻易言败,也不满足现状,努力往前走。这就行了。
[
上一页 ]
[ :1.70491145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