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914124
1704914125
[37]转引自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157~161页。
1704914126
1704914127
[38]陈高华、史卫民:《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八卷》(白刚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0页。
1704914128
1704914129
[39]陈高华、史卫民:《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八卷》(白刚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37~38页。
1704914130
1704914131
[40]张兆裕:《明代华夷之辨》,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编《古史文存·明清卷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265~277页。
1704914132
1704914133
[41]瞿式谷:《职方外纪小言》,见《职方外纪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9页。
1704914134
1704914135
[42]《魏书·卷二·帝纪第二·太祖道武帝》。
1704914136
1704914137
[43]《元史·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四十八》。
1704914138
1704914139
[44]《荀子·王霸》。
1704914140
1704914141
[45]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6页。
1704914142
1704914143
[46]欧阳修:《正统论上》,引自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114页。
1704914144
1704914145
[47]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魏纪一·黄初二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704914146
1704914147
[48]王夫之:《宋论·卷十五·度宗》。
1704914148
1704914149
[49]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1704914150
1704914151
[50]西方史学常用“征服王朝”(Dynasties of Conquest)的概念描述蛮族攻占文明地区而建立的王朝。魏特夫(Karl.A.Wittfogel)进而用“征服王朝”的概念来描述中国北方族群攻入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参见Karl. A. Wittfogel and Feng Chia-Sheng: History of the Chinese Society: Liao.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49原版。据Lancaster press, 1961年版,General introduction, p.3),并论证说,那些征服王朝并不是被汉化,而是与汉文化“互相适应”(acculturation。通常被翻译为“涵化”。这个译法不太明了,其实就是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但仍然维持本民族的权威地位。魏特夫的推论大体正确,但前提有误,他以基于西方的民族国家观点来理解中国,故有此说。可问题是,中国本来就是多文化多族群共同建构而成,如果没有北方族群,就不可能形成中国,因此不能把参与建构中国的某些族群划归为外国。苏秉琦早就指出,早期中国是由来自东北辽西老哈河及大凌河流域的北方文化、来自黄河及汾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来自蒙古大青山的北方文化合力构成的,形成了一个Y字形的文化“根系”。参见苏秉琦:《苏秉琦文集·卷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47~54页。
1704914152
1704914153
[51]《清入关前史料选辑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289~296页。
1704914154
1704914155
[52]费正清主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283页。
1704914156
1704914157
[53]费正清主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1页。
1704914158
1704914159
[54]郑有国:《中国市舶制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14~220页。
1704914160
1704914161
[55]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13页。
1704914162
1704914163
[56]阎明恕:《中国古代和亲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157页。
1704914164
1704914165
[57]邵毅平:《日本文献里的中国》,见《域外文献里的中国》(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130页。
1704914166
1704914167
1704914168
1704914169
1704914171
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 第三章 逐鹿游戏与中原的诱惑
1704914172
1704914173
天下逐鹿的说法最早见于《史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1]在此,鹿代表最高权力。为什么以鹿代表权力?此事似无确知。权力是政治博弈的“猎物”,以动物象征权力并不难理解,但古中原猎物甚多,与鹿相较而更强更大或更有气势的动物并不少有,中原初兴之时正值全新世大暖期[2],气候温润,植被良好,不仅有牛、熊、虎、豹,甚至有大象和犀牛,为何选中鹿来代表权力?似乎有点费解。或许,鹿是当时中原最重要的猎物,数量最多[3],因此或可作为猎物的代表,但这个理由似乎仍然不太充分。鹿的最早文献形象见于《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所描绘的鹿是祥和温暖的形象,似与权力无关。张光直有个猜测:在古代遗址中可见鹿肩胛骨用于占卜,因此可能有“仪式意义”,或与逐鹿的含义有关。[4]不过这也似乎不足为证。鹿肩胛骨固然可作为占卜的仪式用品,但古代占卜用品更多是牛肩胛骨,尤以龟壳为贵,这似乎暗示着,牛骨和龟壳的“仪式意义”超过鹿骨。我们或可另外推想:在早期中原,老虎和大象虽更能代表力量,但过于凶猛,并非单纯的被动猎物,而是搏斗的对象。只有单纯猎物才适合作为竞赛游戏的狩猎对象,而在单纯猎物里,鹿是具有典型形象的猎物,华美胜过野猪、山羊、狐、兔,且有王冠般的鹿角,适合用于象征权力。对此有个旁证,《周易》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之语[5],说的是,由于没有得到山林管理官的指导,鹿躲入密林,君子不应穷追。这暗示着,在那时,猎鹿已成为在专业官员指导下专为王公贵族准备的竞赛游戏。鹿或因此成为权力象征。
[
上一页 ]
[ :1.7049141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