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915916
张教授:当老师的都会有责任心,主观上不会去跟学生作对。他们总会想把所有学生教好,总会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会想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一个老师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一旦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学校一般都会作出调整。作为学生,应该主动积极配合老师,坦然对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调整好眼下的学习心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每当学习低迷和遇到挫折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学习目标,往往可以调整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有经验的老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主动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的。
1704915917
1704915918
小飞:您是说学习态度和动机的调整关键在学习者自己,是吗?
1704915919
1704915920
张教授:可以这样说。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几位加拿大学者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早在60年前,他们把外语学习动机划分为两大类,用来观察哪一类动机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更大。一类是他们所说的结合型动机,一类为工具型动机。结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对外语的所在国及其人民持有好感,向往他们的文化和生活,希望到这个国家去生活、学习、工作甚至移民到这个国家,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而工具型的学习者学习外语或为了考试升学,或为了谋职,或为了学术研究,作为人生的辅助工具来使用。按照这个划分,你学英语的动机是属于哪一类型呢?
1704915921
1704915922
外语学习动机
1704915923
1704915924
1704915925
1704915926
1704915927
结合型动机
1704915928
1704915929
1704915930
1704915931
1704915932
工具型动机
1704915933
1704915934
小飞:我学英语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希望取得好成绩,上个好大学,可能属于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吧。两类动机对学外语的影响有区别吗?
1704915935
1704915936
张教授:最初的研究发现,结合型动机强烈的学习者外语学得更好一些,更容易取得外语学习的成功。
1704915937
1704915938
小飞:我学外语不怎么好是不是因为没有结合型动机呢?
1704915939
1704915940
1704915941
1704915942
1704915943
结合型动机产生的外语学习动力是内在的,比较持久;工具型动机受外部的压力驱动,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相对短暂。
1704915944
1704915945
张教授:当时的发现是有争议的,因为后来有研究表明,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学外语也有很成功的,有时甚至超过结合型动机学习者。
1704915946
1704915947
小飞:既然两类动机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一样,那样的划分还有什么意义呢?
1704915948
1704915949
张教授:虽然调查结果不一致,但两类动机的划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结合型动机的定义告诉我们,对说你所学语言的人,对他们的国家,对他们的文化持肯定的态度,表明你认同感强,想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分子,学习动机自然强烈。这种积极态度和强烈动机所产生的外语学习动力是内在的,比较持久,不容易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外语学习。而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往往迫于外部的压力去学外语,一旦压力不存在了,学习的动力也就会跟着消失。比如,英语是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学,都得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个考试实际上起着一个迫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作用,学得好坏则另当别论。而要真正学好英语,是不必用考试来施压的。对高中生来说,如果高考取消英语科目的考试,你还会花时间去学英语吗?
1704915950
1704915951
小飞:我很可能就放弃英语了,要复习的考试科目实在太多。
1704915952
1704915953
1704915954
1704915955
1704915956
张教授:如果一位高中生想到将来要出国留学,甚至有机会让他去美国生活,而且他也向往那里的生活,他会放弃学英语吗?
1704915957
1704915958
小飞:我想他不会的,不仅不会,还可能花钱去参加英语补习班。我有这样的同学,他有亲戚在美国,想移民到那里去。
1704915959
1704915960
张教授:所以说两类动机的划分对我们认识外语学习动机还是有用的。虽然调查研究发现结合型动机促进外语学习,但它的定义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困惑。比如,对所学语言作为母语的国家及其人民和文化的认同是结合型动机的主要内容,而当今说英语的国家不止一个,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语,不一定依附在哪一个国家,英语学习者认同哪一个国家才促进英语学习呢?认同美国、英国还是印度、菲律宾?
1704915961
1704915962
小飞:是啊。怎样解释这点呢?
1704915963
1704915964
张教授:这正是研究者们多年来想解决的困惑。近几年,国外有学者力图保留结合型动机的定义,寻找一个更佳的切入点,赋予它新的解释。在这点上,一位名叫多内的学者作出了开拓性的研究。[1] 他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结合型动机,重新定义认同感,所认同的对象不应该是一个特定的国家或社团,而是外语在学习者心目中的理想位置,叫做理想外语自我。这个自我是学习者所向往或期望达到的目的。精通所学的外语,是学习者心目中的一个愿景,英语对应词是vision。实现这个愿景或理想外语自我的过程给外语学习带来动力。抱着这种愿景的学习者会对国际事务感兴趣,愿意出国学习或工作,乐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交往。结合型动机所有外在表现都来源于学习者对理想外语自我的认同。对结合型动机的愿景解读,你能理解吗?你的理想外语自我是什么呢?你心目中所向往的外语使用者是怎样的呢?
1704915965
[
上一页 ]
[ :1.70491591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