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045805e+09
1705045805
1705045806 3.2 心灵的共鸣——审美意象再现之内化途径
1705045807
1705045808 如果说理解一种哲学思想,是要与哲学家共思维,那么理解一件艺术作品则须要与创作者“共呼吸”,与作者构建相同的心理图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相互贯通、相互交融的境地,进而产生思想情感的相互交流,实现主体间的对象化。艺术中的美不是主体之外的物质现象,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而是主观的体验。作者在艺术中反映的美是其主观的体验,再造艺术的译者对客体——作品的认知,也具有译者的主观体验。但美的感知是有意向性、指向性的,感知受着客观的牵引与制约。作者的体验受制于客观真实,译者的体验受制于作品所反映的现实。这种牵引是无意识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译者应有意识地循着作者的体验,使自己对象化,共建美的心理与美的意象,使译者的审美经验与作者的审美经验相统一。
1705045809
1705045810 主体在认识原作品客体时,客体材料先提供给主体的刺激是以一个形式结构在心理整合完形而成的整体(matrix)。这一整体概念,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是主体在认识客体时,对其总体结构特征的主动把握和感知的意象,与主体原有的期待视界的全部心理经验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整体,一种完形结构。在心理建构之前,译者从作品中获得的完形整体概念,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审美意象,是根据自己储存的经验、知识、期待所形成的心理定向。但具备了审美整体结构的知觉力,主体的认识还不完整。主体如在此条件下根据它所提供的原主体材料,与作者建构同样的审美心理,将在新的层次再造完形形象。这个意义上的整体概念就是最接近作者对原作艺术的把握。继而主体借助经验与想象,对这一整体中的空白与模糊点加以充实,即分析各个局部细节的意义,从中把握创作者的审美心理建构及其艺术创造过程,找出其作品形式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境界。
1705045811
1705045812 译者通过作品走近创作者的创作过程,了解他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及个性,甚至追寻他的“艺术思维”,获得其审美意象。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真实地折射着创作者灵魂深处的人格特征。译者从作品中了解作者,认识作者,甚至变成作者,实现与作者的共识,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由浅及深的认识。译者对作者的认识以及与作者的心理同构是交叉进行的。在认识作品中认识作者,认识作者又反过来更好地认识作品;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又加深译者对作者的进一步了解。传统心理学将人们的认识界定为“知”、“情”、“意”心理运动三阶段〔18〕,即由逐渐广泛而深入地认识(感性认识),继而有相应的、投入性的情绪体验(情感交融),然后有了主体意识的觉醒而发生有行为倾向的意志(主体意识)。在整个艺术鉴赏与创造过程中,译者的心理活动是由意识→无意识→意识。意向性地认识作品与作者,在不知不觉中与作者心神交融,与作品心物交融,然后再走出客体,回到自我意识中进行信息的加工制作,由形象感知转为抽象思维,在与作者达成美的共识之后,译者进而实现艺术再造。这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意象整合的过程。译者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地将作品各个部分在心理上加以整合。译者通过心理综合对作品形成审美意象之后,再回过头来感知审美意象。这是更高一级的感知,有别于认识开始时的感知,新的感知将进一步作用于意象的心理综合,直至成为一个整体意象。文学翻译的艺术再现活动是“超然的”(transcendental),译者所操作的不是有形结构,而是超越时空的物象。因此在“有意识的”心理建构中,另有“直觉”发挥作用,凭借直觉对形式结构之外意义抽象概括与形象整合。译者与作者之间贵在默契。译者从作品中所反应的感性信息,建构与作者相近的审美意象,与作者心神交融,合二为一,从而“看到”原作中的艺术意境。这是心灵的共鸣。有了这一共鸣,译者将循着作者的想象,跟着作者的思路,进入原作的美的意境。
1705045813
1705045814
1705045815
1705045816
1705045817 翻译美学 [:1705043529]
1705045818 翻译美学 第三章 译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1705045819
1705045820 本章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翻译的能力系统,也就是译者特殊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活动,翻译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译者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后才能成功地从事翻译活动。
1705045821
1705045822 审美知觉力是指审美活动中主体感知和把握对象之审美属性的能力,译者的审美知觉力是翻译活动中译者与原文产生审美联系的桥梁。审美知觉力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译者在与原文建立诗意的审美联系时不可或缺的首要环节,它具有主观情感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译者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所要把握的不是对象的物理属性,而是原文的生命属性和审美属性,这就需要译者在感知对象时要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使之人情化、生命化,并产生艺术活动中的知觉变形和知觉选择。也就是说,主体在主观审美情感的制约下常常可以赋予译文以生命特征,而不必拘泥于对原文的物理的真实性。审美知觉不是对于原文的消极的“复写”,而是译者心灵的积极的组织、选择和阐释,是人类精神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在知觉的过程中,译者的情感态度、价值意象、审美心境在选择中起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就是心理定势对于知觉的制约性。知觉活动中的心理定势即指译者的早先经验、期望、需要、价值态度、文化素养等对知觉活动的影响。过去的经验在知觉主体心中形成知觉“图式”,任何知觉活动都必须借助于“图式”,这样,译者的审美知觉力必然与他平日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精神个性等紧密相关。
1705045823
1705045824 艺术想象力是译者在忆记材料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形象的自由组合,它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新的形象和形象系统的创造的能力。艺术想象力必须有对象的激发,并受到译者心理定势的规范和情感的推动。艺术想象是译者必须有的一种心理能力。
1705045825
1705045826 艺术情感力指译者那种能使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结合力以及使情感呈现为形式的表现力。翻译活动无处不渗透着情感。从翻译过程看,对于原文的选择,翻译动机的触发、动力的形成,乃至原文意象再现的完成,都无处不伴随着情感。从翻译活动的心理能力看,译者的感知力、想象力都离不开情感。
1705045827
1705045828 以上我们简要分述了三种主要的翻译心理能力,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翻译心理的这三种能力在具体翻译活动中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制约又相互强化、相互促进。艺术知觉力不但不可以离开情感,恰好是以情感的参与为其区别于普通的非审美知觉的最大特征,而艺术的想象力更是以情感为动力,离开情感想象就会萎缩,就会枯竭。艺术情感当然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生活是人的情感的源泉,是情感赖以产生的土壤。艺术情感必须以知觉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以知觉经验的激发为媒介,而同时又内在于知觉、想象之中,否则就会成为抽象、空洞的口号、喊叫。
1705045829
1705045830 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能力的综合、协调活动就产生了艺术的体验。艺术体验既不能离开情感,同时也离不开知觉和想象,而是以情感为核心、以知觉为基础、以想象为展开形式的综合心理活动。我们认为译者的体验不同于一般人的普通经验,“体验”此处是特指对于人的生命,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深刻的领会,人的生命存在总是与他的情感、希望、想象、回忆等心理活动分不开的,是与痛苦与欢乐的情感体验分不开的,因此,体验直指生命的根本,是人诗意地、审美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这样,体验便与一般经验有了本质的不同。一般认识论和心理学所说的经验,是指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它是人的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实用性。经验的客观性表现在它出于认识世界的目的力求抑制或排除个体的内心情感,而经验的实用性则表现在它常常以实际生活中的有效性为价值标准。我们常说“此人很有实际工作经验”,“此人经验不丰富”,都是侧重在实用价值而不是审美价值。而体验直指生命自身的意义,恰好是以主观性和审美性、非实用性为本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愁思或许无补于实际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但却是诗人必不可少的体验本领。所以总的来说,体验主于内而经验主于外,体验主于情感而经验主于理智,体验是审美的而经验则是实用的,体验旨在认识生命的意义(价值)而经验旨在认识对象世界的事实。
1705045831
1705045832 体验统帅着译者的知觉、情感、想象,所以这三种能力都是指向生命本身的,都是为了领悟和显示生命本身的意义、价值,解决人为什么存在、人是如何存在的等问题,而不是离开生命指向物质的世界。离开了生命就离开了艺术,也就离开文艺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和依据,脱离生命以后的知觉、情感、想象等能力就不再是艺术创造的能力了,它已变成非艺术、非审美的了。
1705045833
1705045834
1705045835
1705045836
1705045837 翻译美学 [:1705043530]
1705045838 翻译美学 第四章 朗读——培养翻译美感之捷径
1705045839
1705045840 国人把“看书”叫做“读书”,或“念书”。顾名思义,“读书”,“念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来。“书声琅琅”、“声情并茂”、“言之凿凿”等等,这些词本身就含有一种美。
1705045841
170504584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朝乾隆进士、蘅塘退士孙洙的这句名言,流传200余年,至今脍炙人口,常用来阐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1705045843
1705045844 鲁迅幼年那个“渊博宿儒”的寿镜吾老先生,在三味书屋里,瞪眼吆喝学生读书,于是书屋响起鼎沸的念书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等等,汇成一片。谁能否定鲁迅先生深厚的语文功底就是起步于三味书屋那鼎沸的念书声呢?
1705045845
1705045846 出声的朗读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获得鲜活的语感和美感。
1705045847
1705045848 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
1705045849
1705045850 萧蕴也说:“读、吟、诵及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
1705045851
1705045852 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诸多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朗读与默读,区别如下:朗读:目→脑→口→耳→脑;默读:目→脑。因此,默读不等于朗读。默读,也许速度快些,但是缺乏口、耳的参与,而且,脑的活动也呈单向。
1705045853
1705045854 主张读者反应的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只有在阅读中才能体现其审美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读者把握审美意义的程度,与他在审美活动中的参与强度和创造性思维成正相关。显而易见,上述朗读与默读之差异,也表现在读者参与的强度差异上,默读只有两大器官的两次参与,而朗读则牵涉四大器官的五次参与。
[ 上一页 ]  [ :1.7050458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