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045993e+09
1705045993
1705045994 〔3〕 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一卷,第50页。
1705045995
1705045996 〔4〕 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一卷,第357页。
1705045997
1705045998 〔5〕 转引自刘先刚:“文化翻译与语用学”,见王福祥、吴汉樱编:《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第257页。
1705045999
1705046000 〔6〕 转引自孙迎春主编:《译学大词典》,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第161页。
1705046001
1705046002 〔7〕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第161页。
1705046003
1705046004 〔8〕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40~41页。
1705046005
1705046006 〔9〕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1705046007
1705046008 〔10〕 朱熹:《清邃阁论诗》,见《朱子文集大全类编》。
1705046009
1705046010 〔11〕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载《鲁迅全集》第八卷,第350页。
1705046011
1705046012 〔12〕 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第84页。
1705046013
1705046014 〔13〕 《鲁迅全集》第四卷,第263页。
1705046015
1705046016 〔14〕 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沫若文集》第十卷,第108页。
1705046017
1705046018 〔15〕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四卷,第443页。
1705046019
1705046020 〔16〕 桑塔耶那:《美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39~40页。
1705046021
1705046022 〔17〕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88页。
1705046023
1705046024 〔18〕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51页。
1705046025
1705046026
1705046027
1705046028
1705046029 翻译美学 [:1705043531]
1705046030 翻译美学 问美篇
1705046031
1705046032 翻译美学 [:1705043532]
1705046033 第一章 英语,你美在哪里?
1705046034
1705046035 翻译美学 [:1705043533]
1705046036 1 音美
1705046037
1705046038 1.1 音韵
1705046039
1705046040 语言不仅具有交际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
1705046041
1705046042 在审视语言的交际与审美的双重功能时,Jackendoff依据乔姆斯基(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提出了语言的音乐语法(musical grammar),认为人的音感(musicality)同普遍语法一样,也是与生俱来的。语言内在的音乐性驱使人们说话、写作时选择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词语,以展示语言的音乐美,独享或与人共享审美愉悦,这是音韵美的人类认知共性。〔1〕我国南梁文学家沈约早就提出的“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真实描写了语言的音韵美。
[ 上一页 ]  [ :1.7050459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