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046656
于是,有了众多令人啼笑皆非之译:
1705046657
1705046658
a.我们大多数人对生命的意义不甚清楚。当我们尽情享受着浮华的生活时,死不过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1705046659
1705046660
b.当我们处于基本艰苦的状况时,死亡是不可想象的。
1705046661
1705046662
c.当我们的艰苦还是生机澎湃时,死是难以想象的。
1705046663
1705046664
d.当我们处于“飘飘然”的健康状态时,死亡并非不可想象的。
1705046665
1705046666
e.当我们青春飞扬的时候,死亡是那么不可想象。
1705046667
1705046668
f.当我们的健康产生问题时,死亡就不再是不可想象的,而我们很少想到这一点。
1705046669
1705046670
g.当我们的健康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时,死亡并非不可想象。
1705046671
1705046672
h.当我们的健康状况有起伏时,死亡也是无法想象的。
1705046673
1705046674
i.当我们受病魔缠身时,死亡就绝不是不可想象了。
1705046675
1705046676
一个形容词buoyant,难倒一批学子。何也?不善“发散”转义也!
1705046677
1705046678
buoyant→有浮力的→轻松的,轻快的,活泼的→in a buoyant mood(轻松的心情);buoyant steps(轻快的步伐);buoyant spirits(高涨的情绪);buoyant health(十分健康)
1705046679
1705046680
就以上三个箭头而言,对于译者,第一个箭头,即其“发散”之终点,再也无法继续“发散”下去。其实,再往前挪一步,即buoyant的转义;再挪一步,即buoyant的转义在不同词组中的精彩搭配。两步以外,就能欣赏到buoyant的别样风景,就能将上段译成:
1705046681
1705046682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把生命视作理所当然。我们知道迟早自己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人们通常把这一天想象得遥遥无期。我们身强体健的时候,死亡是不可思议的。死,我们很少想到。日复一日,光阴无限。我们为区区小事而奔忙,碌碌无为而不知自身对待生命的态度何等消极冷漠。
1705046683
1705046684
关于暗喻,钱钟书先生曾有高明议论:“逻辑认为异类不比,形象思维相反地认为‘凡喻必以非类’。”非类者,喻体与本体的不同之处。“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1705046685
1705046686
钱钟书的这番高论是针对写作而言,我们不妨借来一用,用来解读英语转义词。所谓“凡喻必以非类”,乃一切比喻之本,我们不妨套用此言说“凡转义必以非类”,英语转义让译者犯难,难在其非类。喻体和本体不同处愈多愈大,译者便愈犯难。钱钟书先生认为的(喻体与本体)“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我们不妨再添加一句,那就是译者之理解就愈难。以上文曾经出现的几个转义词为例,我们可以根据其“非类”程度进行以下由小到大的排列:
1705046687
1705046688
fox me→a palette of→buoyant
1705046689
1705046690
以上三个转义词(fox / palette / buoyant)所蕴涵的喻体和本体之间比较如下:
1705046691
1705046692
(最小)fox→to trick or fool(狐狸→行骗)
1705046693
1705046694
(次之)palette→variety(调色板→形形色色)
1705046695
1705046696
(最大)buoyant→excellent(有浮力的→极富活力的)
1705046697
1705046698
三项异类之比,喻体与本体的不同之处,逐渐趋大,逐渐分开,逐渐意外,也就逐渐新奇,译者理解的难度也逐渐达到最大。最后一个buoyant,需要译者发散思维力度最大,误解误译者也就最多。
1705046699
1705046700
由此可见,与其说语言审美受到了母语习惯的制约,不如说受到了译者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推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制约。
1705046701
1705046702
2.1.4 词汇转义现象风行英语的原因
1705046703
1705046704
2.1.4.1 硬件:词性灵活转换(Conversion)及派生(Derivation)
1705046705
[
上一页 ]
[ :1.7050466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