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048767e+09
1705048767
1705048768 那果子扑的落将下来→那果子扑的落了下来(此君认为“落将下来”表达错了,因而改成“落了下来”。)
1705048769
1705048770 未免勾起我归农之意→未免勾起我归田之意(此君认为“归农”应该改成“归田”,因为汉语有“解甲归田”的成语呀!)
1705048771
1705048772 面对此君振振有辞的辩解,笔者一时语塞。走入书房,取出《西游记》,翻到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再取出《红楼梦》翻到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对照了原文之后,此君方才醒悟。
1705048773
1705048774 多少年来,在许多人的意识里,似乎只有用纯粹的白话才是翻译之正道,而“半文不白”、“文白夹杂”的译文则多遭贬斥。
1705048775
1705048776 语言要走向现代,其表现应该是多元的,不仅依靠增加新词和外来语,还应依靠传统。推陈出新,丰富自身。只有当语言有较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继承时,它才会有品位,更前卫。若是一味拒斥文言,追求百分之百的白话,语言将丧失典雅,而味同嚼蜡。
1705048777
1705048778 文言的介入,语言一下子就浓缩了,雅化了。因为浓缩,就有了令人回味的余地;因为雅化,就有了书卷味和文采。相对英语而言,这是现代汉语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美之所在。
1705048779
1705048780 请欣赏:
1705048781
1705048782 建筑也是新式的,简洁不罗嗦,痛快之至。……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产,以典丽风华胜,缂丝也不错。大理石小雕像,是著名大品的缩本,比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1705048783
1705048784 “痛快之至”、“以典丽风华胜”、“出于名手”都散发浓郁的文言味,又与“简洁不罗嗦”、“还有味”等典型的口语自然地融为一体。
1705048785
1705048786 不必把“文”、“白”刻意地对立起来,它们都具有洗练和简洁的共同点,完全可以做到水乳交融。
1705048787
1705048788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705048789
1705048790 三个介词“于”的连用,将状语后置,造成了一种低回深沉、冷峻凄怆的感情基调。
1705048791
1705048792 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1705048793
1705048794 “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是文言中“四字+七字”的常见句法,表达浓缩、酣畅而又富有节奏感。
1705048795
1705048796 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1705048797
1705048798 “之”的使用,令作者见解的表达更庄重,平添一份从容洒脱的韵味。
1705048799
1705048800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705048801
1705048802 若将上句的“呜呼”换成“啊”、“哦”之类的叹词,岂不大煞风景?读到这里,便令人想起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里那声悲壮的“呜呼”和欧阳修在《伶官传序》里那声充满历史慨叹的“呜呼”。由此可见,有些文言词语已经不是单纯的认知符号,而已经化作一种精神和情感,犹如遗珠,在心空熠熠闪烁。
1705048803
1705048804 语言的发展不能割断传统。值得庆幸的是,汉语比起英语来,在吸收外来语方面正在直追英语,而在继承自身传统及从文言中汲取语言的养分这方面,则令英语汗颜!
1705048805
1705048806 现代汉语,海绵吸水般地继承文言精华,现代与传统的传承,传承出精彩的洗练美;现代与传统的碰撞,碰撞出璀璨的典雅美。如:
1705048807
1705048808 去国有年的人们踏上了故土,就发现其变化已非在海外时所能想见。
1705048809
1705048810 “去国”二字,何等洗练!此二字来自“去国还乡”也!见范仲淹之《岳阳楼记》。
1705048811
1705048812 父母的宠纵、生活的顺利养成了他孤傲自是的个性。
1705048813
1705048814 “孤傲自是”的表达,何等凝练!“自是”二字则来源于《问说》中之“是己而非人”!
1705048815
1705048816 幼时的我生活贫穷,认为糖和甜食就是天下的至味。
[ 上一页 ]  [ :1.7050487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