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049371
1705049372
3.1 自然语言模糊性
1705049373
1705049374
世界上的许多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并不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大至人生,小至日常生活,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令“模糊表达”应运而生。
1705049375
1705049376
在中国古代,哲人们也曾意识到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具有局限性,如《周易·系辞上》中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认识。事实上,语言的精确性只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变量。有些变量可以用上下文加以限制,以排除可变性;有些变量则无法用上下文加以限制,则产生了模糊性。
1705049377
1705049378
语言的模糊性具体可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各个层面。
1705049379
1705049380
3.1.1 语音模糊
1705049381
1705049382
语音模糊,主要是因为谐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幽默诙谐之感从中逸出。如:
1705049383
1705049384
The professor t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Young men, Order!”—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
1705049385
1705049386
请看以下两种译文:
1705049387
1705049388
a.教授敲击桌子喊道:年轻人,请安静!——学生:啤酒。[注:英语的order含歧义:请安静;点(菜),要(饮料)]
1705049389
1705049390
b.教授敲击桌子喊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吆喝(要喝)什么?——学生:啤酒。
1705049391
1705049392
两译相比,前者不是翻译,而是带注释的解释。即便解释得很周到,读者仍一时难解原句之妙。而译b则是灵感思维的产物。吆喝→要喝,能寻到如此巧合的谐音词来翻译英语含歧义的单词order,译者一定能享受到创造的乐趣。从此例也不难感觉到语音模糊的幽默色彩。
1705049393
1705049394
3.1.2 词义模糊
1705049395
1705049396
·指称模糊(referential vagueness)
1705049397
1705049398
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能否用于某些客体。如英语中的evening和night,river和stream,young和teenage这类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
1705049399
1705049400
·词义缺乏确指(lack of specification)
1705049401
1705049402
词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如colleague(同事)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交代,因此可以指代不同的人。另如friend,classmate等。
1705049403
1705049404
·词义多项化(indeterminacy of meaning)
1705049405
1705049406
根据排列组合原理,同样的语料可以组合和理解为不同的结果和含义。词本身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如John’s book可指“约翰写的书”、“约翰拥有的书”或“别人要求约翰读的书”等等。在因词义多项化引起语言模糊现象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名词化结构的运用,而且在科技英语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英语中名词的运用频率要高于汉语。广泛使用名词化结构被认为是英语科技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它可简化句子结构,增强科技文章的可读性,但另一方面它也容易导致歧义的产生,在构成科技术语时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如ballast car究竟是指“装满道碴的车”还是指“运碴车”,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
1705049407
1705049408
·一词多义
1705049409
1705049410
一词多义也是语言中模糊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洪堡特的“语言是有限符号的无限运用”的观点即是一词多义现象的合理解释。如She has good legs可以分别理解为:She has healthy legs; She has beautiful legs和She has legs which function well。这里我们尤其要注意“万能动词”。英汉语中都存在许多表意功能非常强的动词,我们姑且称之为“万能动词”。尽管它们可以起着“万金油”的作用,但却存在缺陷,如导致模糊语义。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本质,科技语言也存在模糊语义现象。如:
1705049411
1705049412
The harder the rock, so much the more difficult is the work of drilling, though few types of rock are sufficiently hard to be allowed to remain after blasting without a lining of masonry or concrete.
1705049413
1705049414
岩石越硬,开凿工作就越困难,尽管如此,也很少有什么岩石坚硬到爆破后不用圬工或混凝土进行衬砌就可直接形成隧道壁。
1705049415
1705049416
上面讲的是隧道的开凿。翻译过程中的瓶颈是remain这个词。它与do, get这些动词一样,语义场宽泛,词义笼统,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搭配能力极强,可以运用于多种场合。翻译时,我们应该结合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具体语境,运用形象思维,在脑海中形成“隧道在开凿后需用圬工或混凝土进行衬砌”这一形象,做必要的引申,将其译为“直接形成隧道壁”。
1705049417
1705049418
·-ing结构的语义嬗变
1705049419
1705049420
对当今英语中-ing结构的认识已不能再局限于现在分词与动名词之分。在实际运用中,它被赋予了更多的语义内涵。甚至在人们普遍认为精确的领域,诸如科技等领域也存在模糊性,这在科技术语的构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科技术语构词的总趋势似乎存在“四化”:合成化、大众化、简洁化和模糊化。其中简洁化和模糊化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依存又互相排斥。这其实也符合排列组合原理,越简洁,就越模糊;越模糊,也就越广谱;越广谱,就越准确。这个现象有点像给小孩起名,采用单名,相对简洁;简洁,姓名雷同的概率就高。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使用频繁,而-ing结构兼有名词和动词(甚至形容词和副词)的一些特点和功能,因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构词方式。如programming(程序设计),coding(编码),automatic centering(自动居中),brinelling(测布氏硬度,撞击磨损),windowing(开窗口),tunneling(开挖隧道),bridging(桥接),machining(机械加工),sampling(抽样检查)等,这些科技术语往往由一个大家熟悉的词汇经由合理的语法形式后接-ing,其含义在若明若暗、似有似无之中得以扩大。其实际语义需要运用形象思维并结合专业知识才能推演出来。从讲究逻辑、追求严谨的科技文献中也出现语义模糊现象不难发现模糊语言的普遍存在。当然,本章侧重讨论文学语言中的模糊现象。
[
上一页 ]
[ :1.7050493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