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051511
1705051512
以格式塔心理学的审美闭合法则为主线并吸收符号学、符号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合理内核来解读模糊语言的存在和运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使我们既能解读“难求尽意”,也能解读“不求尽意”,从而较明确地看到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
1705051513
1705051514
〔1〕 杨鸿儒:《当代中国修辞学》,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第12页。
1705051515
1705051516
〔2〕 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46页。
1705051517
1705051518
〔3〕 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06~410页。
1705051519
1705051520
〔4〕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第107页。
1705051521
1705051522
〔5〕 同上,第44页。
1705051523
1705051524
〔6〕 杨光荣:“模糊语言学:从定量到定性”,《福建外语》2001年第1期。
1705051525
1705051526
〔7〕 唐树芝:“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辨析——模糊语言研究之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705051527
1705051528
〔8〕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第75页。
1705051529
1705051530
〔9〕 季羡林(吴江蓝整理):“文艺理论建设应改弦更张——季羡林教授访谈录”,《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年第2期。
1705051531
1705051532
〔10〕 苗东升:“诗与禅与模糊思维”,《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
1705051533
1705051534
〔11〕 蒋骁华:“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2期。
1705051535
1705051536
〔12〕 吴世雄、陈维振:“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1705051537
1705051538
〔13〕 转引自林一樵、范武邱:“模糊语言的美学特质”,《科技英语学习》2003年第7期。
1705051539
1705051540
〔14〕 转引自林一樵、范武邱:“模糊语言之分类”,《科技英语学习》2003年第6期。
1705051541
1705051542
〔15〕 季素彩、朱金兴:《幽默美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705051543
1705051544
〔16〕 转引自林一樵、范武邱:“模糊语言之分类”,《科技英语学习》2003年第6期。
1705051545
1705051546
〔17〕 秦秀白:“论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言语风格”,《外国语》1984年第6期。
1705051547
1705051548
〔18〕 吴家珍:“再谈汉语模糊修辞”,《修辞学习》1999年第3期。
1705051549
1705051550
〔19〕 何宇宏:“中国诗歌的魅力与汉语的模糊性——研究笔记之一:字形论”,《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705051551
1705051552
〔20〕 季羡林(吴江蓝整理):“文艺理论建设应改弦更张——季羡林教授访谈录”,《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年第2期。
1705051553
1705051554
〔21〕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63页。
1705051555
1705051556
〔22〕 收录于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705051557
1705051558
〔23〕 转引自童山东:“对偶——汉语言文化的有意味形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1期。
1705051559
1705051560
〔24〕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
[
上一页 ]
[ :1.7050515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