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051577e+09
1705051577
1705051578 〔33〕 林一樵、范武邱:《英语,你美在哪里(Ⅰ)》,《科技英语学习》2004年第1期。
1705051579
1705051580 〔34〕 转引自潘卫民、焦亚萍:“转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2004年TEM8英译汉阅卷有感”,《中国翻译》2005年第1期。
1705051581
1705051582 〔35〕 廖星桥:《法国现当代文学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705051583
1705051584 〔36〕 转引自杨衍松:“果戈理——俄国散文之父”(译序),《果戈理短篇小说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
1705051585
1705051586 〔37〕 转引自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第57页。
1705051587
1705051588 〔38〕 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1705051589
1705051590 〔39〕 张忠勇:“整体性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特质”,《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705051591
1705051592 〔40〕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705051593
1705051594 〔41〕 孙迎春:“‘意境’译法探索”,《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
1705051595
1705051596 〔42〕 周湘萍:“情景描述的民族审美差异及根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705051597
1705051598 〔43〕 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44页。
1705051599
1705051600 〔44〕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705051601
1705051602 〔45〕 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1705051603
1705051604 〔46〕 钱念孙:《朱光潜与中西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705051605
1705051606 〔47〕 汪德华:“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3期。
1705051607
1705051608 〔48〕 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402~404及410~421页。
1705051609
1705051610 〔49〕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705051611
1705051612 〔50〕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第574页。
1705051613
1705051614 〔51〕 申小龙:《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705051615
1705051616 〔52〕 施栋琴:“中西民族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倾向之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表现”,《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705051617
1705051618 〔53〕 樊宝英:“略论中西文论接受思想的异同”,《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
1705051619
1705051620 〔54〕 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1705051621
1705051622 〔55〕 转引自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355页。
1705051623
1705051624 〔56〕 萧立明:“内倾对外倾—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的心理视角”,《衡阳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705051625
1705051626 〔57〕 转引自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第57页。
[ 上一页 ]  [ :1.7050515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