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138884
(《孟子·梁惠王上》)
1705138885
1705138886
(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1705138887
1705138888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705138889
1705138890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1705138891
1705138892
(《史记·项羽本纪》)
1705138893
1705138894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05138895
1705138896
(《论语·里仁》)
1705138897
1705138898
(6)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1705138899
1705138900
(《论语·子罕》)
1705138901
1705138902
“鼓”“目”“衣”,都是在前一例里表示事物,后一例里表示动作。现代汉语也有这种情况,如“上锁”和“锁门”的“锁”,只是非常少。文言里却是到处可见。这种现象,习惯上称为“活用”。如果只是说到这里,不错;可是一般是还要进一步,说“鼓之”的“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目”“衣”等同),这就有问题了。问题在于怎么知道“鼓”是名词。由语源?古字形似乎没有偏袒的表示。由统计?可惜还没有人这样做。剩下的常用办法是凭印象,也可惜,是两种用法都不少。这有如一个小铺既卖油,又卖醋,如果甲说它是卖油带卖醋,乙说它是卖醋带卖油,这样凭印象坚持一偏之见,取信于人是很难的。可是对于同样性质的“鼓”的词性的一偏之见,似乎都信之不疑,为什么?很明显,是因为都戴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眼镜。用这副眼镜看,“鼓”是名词,毫无问题,所以“鼓之”是活用,言外之意,这不是它的本职,是临时通融一下。是不是临时通融,应该去问孔子、孟子和司马迁,推想他们是未必承认的。这牵涉到文言词的分类问题。曾经有人注意这种现象,并向另一面偏下去,说古汉语实词不能分类,如高名凯。折中的稳妥之道是能分,只是不应该依照现代汉语语法的框框去分。原因是,文言词有灵活的特点,想分类就不能不重视这个特点。
1705138903
1705138904
(二)有的词入句,用法可以偶尔变通一下。如:
1705138905
1705138906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705138907
1705138908
(《荀子·劝学》)
1705138909
1705138910
(8)武王乃手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
1705138911
1705138912
(《逸周书·克殷解》)
1705138913
1705138914
(9)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705138915
1705138916
(《孟子·梁惠王上》)
1705138917
1705138918
“水”和“手”经常表示事物,这里却表示动作;“生”和“死”相反,经常表示动作,这里却表示事物。这样的灵活与上面那种灵活有分别:上面那种灵活是经常,有如狗既可以看家,又可以协助打猎;这里的灵活是偶尔,有如狗捉住一只老鼠。这类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即使非绝对不可能,也总是非常少见。
1705138919
1705138920
(三)文言词还有使动、意动之类的用法。如:
1705138921
1705138922
(10)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
1705138923
1705138924
(方孝孺《客谈二事》)
1705138925
1705138926
(1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1705138927
1705138928
(《史记·项羽本纪》)
1705138929
1705138930
(1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1705138931
1705138932
(《战国策·齐策四》)
1705138933
[
上一页 ]
[ :1.7051388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