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1396e+09
1705139600
1705139601 用典,借古说今,是文言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重要,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705139602
1705139603 一是引古,意思的分量可以加重。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自己笔下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如上一节例(8)反对声色的享乐,引用老子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力量就大多了。
1705139604
1705139605 二是熟于古事古语,用典常常比用自己的话更省力。如上一节例(15)用“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形容黄宪人品的高不可及,如果不用典而自编,那就会很费力。周密《浩然斋雅谈》有一段话更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东坡《赤壁赋》多用《史记》语,如杯盘狼藉,归而谋诸妇,皆《滑稽传》;正襟危坐,《日者传》;举网得鱼,《龟策传》。”
1705139606
1705139607 三是用典可以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上一节例(21)“室唯四壁”,只四个字,表达的意思是既很穷,又有才学,像汉朝的司马相如,虽暂时困顿而将来必有大名。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执笔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尤其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字数有限制,还要对偶,有些意思,不用典就很难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1705139608
1705139609 四是用典可以唤起联想,因而意思就显得深刻或更生动。如上一节例(14)的“人生几何”,读过曹操诗的人就会联想到“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因而意思就更加深刻;例(17)以“惊鸿”代美貌女子,熟悉《洛神赋》的人就会联想到洛神的美,因而意思就更加生动。
1705139610
1705139611 五是用典可以使语言委婉,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平常话不好说的,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桓冲很忧虑,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宪问》),等于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不好明说,用典就委婉多了。又如李商隐《无题》诗的一联,“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写男女越轨的情事,如果不用典,简直就无法下笔。
1705139612
1705139613 可是用典也有弊。小弊是古事古语未必完全同于今的情况,引用,意思会不切合,甚至似是而非。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自己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其实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也不像李广,有抗匈奴的大功。大弊就严重多了,主要是暗用的,近于谜语,先要由谜面猜出谜底,然后才能确切了解是什么意思。使用语言,目的是求人了解,用典的结果常常是难于了解,所以是作茧自缚。所谓难于了解,有程度的差别。程度浅的可以望文生义,虽然这字面的义未必像典故所含的那样深。如:
1705139614
1705139615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705139616
1705139617 (《三国志·诸葛亮传》)
1705139618
1705139619 (2)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
1705139620
1705139621 (庾信《哀江南赋》)
1705139622
1705139623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1705139624
1705139625 (王勃《滕王阁序》)
1705139626
1705139627 例(1)是引用《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例(2)是引用古诗《陇头歌》“陇头流水……涕零双堕”;例(3)是引用《晋书·吴隐之传》饮贪泉而心不变的故事和《庄子·外物》车辙中鲋鱼求救的故事。像这些,我们不知道出处也大致可以了解。有些就不然。如:
1705139628
1705139629 (4)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1705139630
1705139631 (李白《与韩荆州书》)
1705139632
1705139633 (5)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1705139634
1705139635 (陶渊明《归去来辞》)
1705139636
1705139637 (6)凡此类,知者遇之。
1705139638
1705139639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1705139640
1705139641 例(4)是引用《后汉书·李膺传》“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例(5)是引用《诗经·周颂·清庙》“骏奔走在庙”;例(6)是引用《庄子·齐物论》“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像这些,如果不知道出处,确切了解就难于做到。还有少数,如果不知道出处还会误解。如:
1705139642
1705139643 (7)愿言之怀,良不可任。
1705139644
1705139645 (曹丕《与吴质书》)
1705139646
1705139647 (8)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
1705139648
1705139649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 上一页 ]  [ :1.70513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