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17807e+09
1705178070
1705178071 崽崽:小孩。资中民歌:“明年生个小崽崽,我当爹来你当娘。”
1705178072
1705178073 搌:挪动。成都民歌:“韭菜开花朵朵香,我娘带我睡湿床。左边睡湿右边搌,右边睡湿搌左边。”
1705178074
1705178075 展劲:鼓劲,带劲。巴中民歌:“说得真来说得真,我有一言奉劝君。手拿锄头齐展劲,腰杆不要尽倒伸。”
1705178076
1705178077 张巴:不沉着,不稳重。都江堰民歌:“郎在外面喊卖花,情妹摆手莫张巴。后园有棵梧桐树,轻轻穿过铁藜芭。”
1705178078
1705178079 灶鸡子:蟋蟀。崇州儿歌:“灶鸡子,吃米汤,打烂碗,怪婆娘。”
1705178080
1705178081 折耳根:蕺菜,鱼腥草。屏山民歌:“折耳根,满坡生,我是家婆亲外孙。”
1705178082
1705178083 振:搞,弄。川东民歌:“放牛娃儿怕担水,气力小了真吃亏。遇着老板娘不贤惠,三顿稀饭就振萎。”
1705178084
1705178085 整酒:办酒席。崇州民歌:“太阳出来遍地黄,小接媳妇不同房。再等两年再整酒,背起娃娃再拜堂。”
1705178086
1705178087 整猪:坑人,愚弄人。什邡民歌:“日落西山黄昏后,赌钱人进了整猪楼。打了梅子碰二五,翻牌又是灶上丘。”
1705178088
1705178089 猪脑壳:愚人,傻子。与“拙棒”同义。巴中情歌:“对门唱歌那个哥,奴家爬坡在歇脚。好多行家我不等,专等你拙棒猪脑壳。”
1705178090
1705178091 做过场:故意做作。崇州民歌:“情哥当门一口塘,情嫂出来洗衣裳。情哥拿根鱼竿子,假装钓鱼做过场。”
1705178092
1705178093 做生期:过生日。成都民歌:“姐在东,妹在西,我妈送我一笼鸡。八厢姊妹来相会,来给我妈做生期。”
1705178094
1705178095 抓拿:办法,可以依靠的东西。青白江民歌:“风又大,路又滑,哪里走得稳,硬是没抓拿,哪里去躲雨,团转没人家。”
1705178096
1705178097 抓抓:花蒂。绵竹儿歌:“南瓜开花抓抓大,接个媳妇尖嘴巴。五黄六月跷脚耍,栽秧打谷回娘家。”
1705178098
1705178099 纂纂:女人绾在脑后的发髻。彭州儿歌:“妈呀妈,我想嫁。你的纂纂有好大?”
1705178100
1705178101
1705178102
1705178103
1705178104 四川方言与文化 [:1705176253]
1705178105 四川方言与文化 第四章 四川方言与川蜀社会
1705178106
1705178107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这是人所共知的。其实语言还有另一大功能——非交流作用,或叫限制交流。人类学家莫里斯也发现了这个现象:“语言的非交流作用和它的交流作用一样重要。和其他任何社会风俗相比,语言是设置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最大障碍;和其他任何事物相比,语言最能使个人同化某一超级部落,也最能阻止个人认同某一异己群体。”(英)莫里斯著,刘文荣译:《人类动物园》,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1705178108
1705178109 语言设置障碍,形成了一道“小白兔之门”。在童话故事里,小白兔把自己锁在家里,大灰狼来了便不开门,只等兔妈妈回来才开门。在这里,语言扮演着一个“小白兔之门”的角色。通过这道门的把关和过滤,将异己者隔离在门外,将同己者融为一家。
1705178110
1705178111 在群体内部使用不同于社会通行语言的特殊用语,是为了阻止群体之外的人(大灰狼)了解本群体的情况,以保持该群体的神秘性,进而达到保护群体安全(兔子家族)的目的。同时,特殊用语的使用,却不妨碍群体内部成员间的交流,群体成员(兔妈妈)也可以通过特殊用语的验证融入这个群体。
1705178112
1705178113 小说《林海雪原》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解放军排长杨子荣假冒土匪副官胡彪上威虎山,守山喽啰与他有一段黑话交涉曲波:《林海雪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1705178114
1705178115 喽啰:“蘑菇,溜哪路?什么价?”(什么人?到哪去?)
1705178116
1705178117 杨子荣(作回答时食指按鼻尖的手势):“嘿!想啥来啥,想吃奶,就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小孩他舅舅就来啦。”(找同行。)
1705178118
1705178119 杨子荣(走上前去,施了一个土匪的坎子礼):“紧三天,慢三天,怎么看不见天王山?”(我走了九天,也没找到哇?)
[ 上一页 ]  [ :1.705178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