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178128e+09
1705178128
1705178129 喽啰:“哂哒?哂哒?”(谁引点你来这里?)
1705178130
1705178131 杨子荣(两臂一摇,施出又一个暗号):“一座玲珑塔,面向青带,背靠沙。”(是个道人。)
1705178132
1705178133 喽啰:“么哈?么哈?”(以前独干吗?)
1705178134
1705178135 杨子荣:“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许大马棒山上。)
1705178136
1705178137 众喽啰见杨子荣应对从容,是个“好叭哒”(是内行不是倥子),便放心接引他上威虎山,到了匪首座山雕的大本营。
1705178138
1705178139 如果不是内行人,肯定对这些话莫名其妙。这之中大有学问在。比如“野鸡闷头钻”,野鸡非家鸡,即不是正牌的。又如“正晌午时说话”,“晌午”为“午”,“说话”为“言”,“言”与“午”合为“许”字,暗指奶头山匪首许大马棒……正是这一翻黑话交涉,为杨子荣打开了威虎山匪窝的大门。
1705178140
1705178141 在普通话与方言分类之外,社会上还存在着另一套语言系统。因它流行于“江湖”,故叫“江湖话”;因外人听不懂,故又叫“黑话”。
1705178142
1705178143 使用这些特殊用语的群体,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如威虎山土匪盗贼等犯罪团伙所使用的“黑话”;二是袍哥、青帮、会道门等帮会所用的隐语;三是各行会及某些社会阶层所使用的切口。参见潘庆云:《中华隐语大全》,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1705178144
1705178145 笔者选取袍哥隐语和行会切口为例,原因是袍哥隐语与四川方言关系密切,而行会切口如市井三百六十五行的市语比起其他隐语,隐秘程度相对较低,可以从中窥视。帮会隐语也叫“春点”“黑话”“海底”,行会隐语也叫“行话”“市语”“切口”,有时两者的称谓没有严格的界限,帮会隐语也可叫切口,行会隐语也可叫春点,但两者总称为社会隐语。
1705178146
1705178147 正如洪帮所言:“隐语之为用,能使会中之人,畅谈于大庭广众之中,而他人茫然不解,我则风气互通,意见互换,严密不泄,使人既不知我之所云,且亦无法冒充刺探也。”李子峰:《海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9页。帮会和行会中都很讲究隐语的使用,如笔者在深圳的卖场,就曾听到商贩以“小飞侠”指代小偷(小飞侠是对方言“阿飞”的变形),“加煤”“充电”指代吃饭的隐语(以火炉加煤、手机充电为形象比喻),这是为了进行行业保护所使用的语言。因此市语也可视为隐语。只在行业内部约定俗成,为了保护行业利益,行业人士严格保有这些语言。江湖中有“宁赠一锭金,不舍一句春”的说法。这是出于对隐语绝对保密的态度。但是,由于使用时间久了,使用人群广了,有的隐语词汇就会逐渐传播开来,为公众所熟知。
1705178148
1705178149 隐语不等于方言,但是它与方言有交集。一是部分隐语被方言系统容纳吸收;一是隐语在形成之初,便采纳了部分方言词汇。以下所要讨论的,是今日四川方言中保留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隐语。
1705178150
1705178151 四川方言与文化 [:1705176254]
1705178152 第一节 川语与袍哥隐语
1705178153
1705178154 在四川,父母教牙牙学语的小孩说话,把鸡称为“鸡咯咯”,把鱼叫做“鱼摆摆”。“鸡咯咯”是模拟鸡咯咯的叫声,鱼又为何称摆摆呢?考其语源,它出自旧时袍哥隐语。摆摆即“摆尾子”的简称。袍哥称鱼为摆尾子。陈国屏的《清门考源》记载洪门类隐语:“摆尾子,鱼也。”
1705178155
1705178156 四川方言中存留了很多袍哥隐语,毕竟四川和袍哥组织有着莫大的渊源。
1705178157
1705178158
1705178159
1705178160 在民国四川,天地会通常称为“袍哥”。袍哥得名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之意。天地会经过清朝两百余年的发展,名称很多,洪门、汉留(也作“汉流”“汉刘”)、红帮(也作“洪帮”)、三合会、哥老会等《海底》:“洪门之得名,……以前原称为天地会,嗣因举事屡败,避免清政府之注意起见,而改名洪门,或又称三合会,三点会,添弟会,哥老会、阁老会等等。要皆因地制宜,随缘而异其名。”。尽管天地会总舵在台湾,但是它的龙兴之地、中兴之所却都在四川。
1705178161
1705178162 民国成都社会,袍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它曾在四川掀起过时代风云,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而其第一把火——保路运动却烧在四川。而洪门在保路运动中功劳颇大。
1705178163
1705178164 在这之后,袍哥“码头”在四川遍地开花。故当时四川民间有“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刘师亮:《汉留全史》。见濮文起、刘燕远编:《中国会党史料集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5页。的说法。据刘师亮《汉留全史》称,“各省汉留之盛,莫过于四川”。到民国中后期,四川70%—80%左右的成年男子都参加了袍哥。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民俗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页。四川加入袍哥的人数如此之多,因此大量的袍哥隐语词汇流行于人们的日常口语中。尽管如今袍哥已成为历史,但是他们所使用的部分隐语却保留在四川方言中,仍在民间流传。
1705178165
1705178166
1705178167
1705178168 隐语是袍哥组织的灵魂《海底》第三章:“夷考洪门之灵魂作用,厥为言谈,手势——所谓言谈者,即隐语等等是也,所谓手势者,即举动等等是也……是以隐语、手势,为洪门精萃之髓液。”。隐语的创制,是为了让帮中人交流信息,而又不让外人探知,以保护帮会本身。
1705178169
1705178170 关于洪帮隐语的创制,以下观点可供参考:
1705178171
1705178172 按“洪门”隐语,本为明朝遗老博学多能之士,阐(殚)精竭虑,煞费心思,就坟典索丘古籍宝笈之所载,化而为极通俗之隐语,以替代普通使用之语言,其意义奥深,影寄邃远,既非杂用外国语言可比,更非任意胡诌,无的放矢;一字一句,一事一物,均有本源所自,典籍所据,其典雅温文,绝非一般人想象之所能及,惟肤浅之士,不知其解,反目为无稽流言,巴人俚语,可不痛哉。李子峰:《海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9页。
1705178173
1705178174 下面便以曾流行于袍哥口中、后来成为四川方言词汇、现今仍在使用的“旺子”和“盘子”为例予以说明。
1705178175
1705178176 四川称血块为“旺子”或“血旺”,这是袍哥话的说法。《海底》称血的隐语为“旺子,幌子”。“旺”即是“衁”的同音借字,出自于儒家经典《左传》。《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献公欲把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叫史苏占卜吉凶。史苏占卜后说:“筮繇曰:士刲羊亦无衁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这句出自《周易·归妹》卦上六爻辞:“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从两本典籍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衁”就是“血”。至于“衁”的读音,《说文解字》说“从血亡声”,音与“旺”相同,所以洪门把血叫为“旺子”。“衁”又读为“呼光切”黄侃《蕲春语》说:“今吾乡语谓鸟兽血,皆曰衁子。读类装潢之潢。”,故又可以借为声音相近的“晃”“幌”“光”,所以洪门又把血叫为“晃子”“幌子”“光子”。《海底》称吐血的隐语为“吐旺子,洽旺子”,出血的隐语为“流旺子,淌晃子”,《洪门志》记载淌血的隐语为“流光子”。
1705178177
[ 上一页 ]  [ :1.7051781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