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178328
“柿子园”是成都特有的方言词汇。《西游记》里有条八百里长的稀柿胡同,尽被熟烂的柿子填满。成都的柿子园也如稀柿胡同一般,肮脏龌龊,污秽不堪——民国初期,成都的私窝子大都集中在这条街。按当时成都人的笔记记载汪海如:《啸海成都笔记》,《中国野史集成续编》(第26册),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760页。
1705178329
1705178330
周孝怀(周善培)观察任成都巡警道时(应为四川巡警道),病娼寮散居各街,良莠无所区别,勒令各娼贴“监视户”三字于门,以便稽查。城东北隅有所称柿子园者,为历来滥娼卖淫处,乃修葺一新,额其栅曰“兴化街”,驱群娼居之。
1705178331
1705178332
因此,“柿子园”就成了娼妓、卖淫的代名词:“在1890年以前,(柿子园)是土娼麇集之处。十数年后,只管地名以易,人事全非,但一提到土娼和卖淫事情,‘柿子园’一词犹在人口。”李劼人:《李劼人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7页。
1705178333
1705178334
娼妓行业的隐语,在《切口大词典·娼妓类》中收录了很多。“老相好”“吊膀子”“挖墙脚”等耳熟能详的词语都出自其中,从中可看到一部分至今仍在使用的四川方言词汇。像四川方言里的“挂不住”一词,也是出自妓女隐语:“挂不住:过不着。而强施焉,必被拒绝。被拒绝则挂不住矣。挂不住,犹言面子上不去也。”如四川方言称接吻为“打啵”(打波),这也是娼妓隐语,但旧时的意义却是指不与妓女行淫,而只是狎玩一翻。
1705178335
1705178336
三百六十五行,难以一一尽举,只要稍加留意,便可知四川方言中有很多词汇是从行业隐语演变而来的。
1705178337
1705178338
1705178339
1705178340
1705178342
四川方言与文化 第五章 四川方言与日常生活
1705178343
1705178344
说到四川方言与日常生活,自然得先介绍衣食住行中的方言词汇。
1705178345
1705178346
衣饰类的方言,如属于冠类的“首服子”,下衣类的“火窑裤(窑裤)”,头面类的“金箍子(箍箍)”,履类的麻窝子、抱鸡婆鞋、老家公鞋等。
1705178347
1705178348
说到“行”,成都的交通工具,古代除了文君夜奔的青油小车,相如衣锦还乡的驷马高车外,就算陆游在成都街头看到的“郭家车子”了:成都诸名族妇女,出入皆乘犊车。惟城北郭氏车最鲜华,为一城之冠,谓之“郭家车子”。(《老学庵笔记》卷2)郭家车子,曾被人画在成都江渎庙的西厢壁上,大约是将之作为范本吧。但是对农家来说,常用的是鸡公车。
1705178349
1705178350
鸡公车其实应是“叽咕车”的谐音,这个独轮手推车,碾在地上,轮子会摩擦产生叽咕叽咕的声音。
1705178351
1705178352
鸡公车是最简易的“货车”,而四川最简易的“客车”叫滑竿。滑竿其实就是古代的肩舆,至今在四川的景区还常见到。民国时期,卫聚贤先生就对青城山上的滑竿和抬滑竿的轿夫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记录下了轿夫们类似隐语的抬工号子卫聚贤:《江湖话》,说文月刊社,1947年版,第138页。
1705178353
1705178354
尚有一种近似隐语的,即四川抬轿子或滑竿的轿夫说的话。因为前面抬轿子的轿夫,遇见路上有特殊情形,因后面的轿夫被轿子遮着看不见路,是以由前面的轿夫报告,后面的轿夫应答。如前面的轿夫照事实报告,有时怕惊动了坐轿子的人,是以用一种近似的隐语报告,大法师于民国二十九年八月十九日,从灌县往汶川,在途中听见轿夫的隐语,兹录于左:
1705178355
1705178356
1.(遇见路滑)前喊:把紧。后喊:站稳。
1705178357
1705178358
2.[遇见抖(陡)坡]前喊:越下越抖(陡)。后喊:下去就好走。前喊:抖(陡)下莲台。后喊:你去我也来。
1705178359
1705178360
3.(两面有石挡路)前喊:两靠。后喊:逢中对照。
1705178361
1705178362
4.(路旁一大石)前喊:左(右)一个大石包。后喊:不请石匠不能搞(读kāo)。
1705178363
1705178364
5.(路上有水)前喊:天下亮光光。后喊:地下水荡荡。或玻璃放在大路上。
1705178365
1705178366
6.(路上有树皮)前喊:天上一根虹(读ɡànɡ)。后喊:地下一条棒。前:撑高。后:拘腰。或四川英雄豪杰数马超。前喊:左(右)手立木。后喊:后来对出。
1705178367
1705178368
在20世纪90年代,成都街头兴起了一种叫耳朵的自行车。对于这个名称的来历,《成都方言词典》有详细描述:“自行车旁边挂上有两个车轮、有坐(应为‘座’)椅的车,因常是丈夫蹬车,妻子坐车,故名耳朵车,简称耳朵。”
1705178369
1705178370
说了陆行交通工具,也得说说四川的水上交通工具。《集韵》卷8:“蜀人谓舟,或从今。”这是比较典型的水上交通工具的川语词汇。此外《蜀游闻见录》还记载有与四川方言相关的水上交通工具徐心余:《蜀游闻见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83页。
1705178371
1705178372
川省之船,舱深而篷矮,其名称莫能详举。如大官舱及大湖广船,索价极昂,非巨商大官,无力问鼎。有半头船者,大小均有,如船之前半段式,故以半头名,价廉而行亦速,川人呼屁股为勾子,俗所谓没勾子船也。亦止在成渝间江面行之,若行龚滩河,须雇歪勾子船方可,他船不敢行也。由瓯、秀间至两湖,有高勾子船即辰驳子是也。
1705178373
1705178374
现在城市住宅似乎与四川方言斩断了联系,与四川方言保持联系的倒是乡间的老房子。在这些房子里,还能听到这样的方言称谓:龙门子(大门)、堂(tɑo2)屋(客厅)、灶门前(厨房)、床门前(卧室)、小二间(横房子的第一间)、丁坝(天井)、茅厮(厕所)。
1705178375
1705178376
正如《成都通览》记载的“成都之帽式则年年变更”“衣服装束,随时改变,一年一变”。衣、住、行,随时而变,因此称谓也变化极快,倒是食的做法和内容相对稳定,而且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因此笔者在这里就对衣、住、行简单提及,而对食则加以详细叙述。
1705178377
[
上一页 ]
[ :1.70517832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