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179472e+09
1705179472 1932年年初,乐至县人王治侯的“木脑壳”在县城演出,郑选琴先生看了后为其撰写了这副对联。“木脑壳”即木偶戏,木偶自然是“光棍”,“肘起”,举起之意。这副对联的妙处在于,上联的两个方言词汇“光棍”和“肘起”还揭示了这副对联的更深一层含义。在民国时期,“光棍”引申为烂人、下三滥,“肘起”有撑腰的意思。这副对联表面上是对木偶戏的就事论事,而深层意义,却是在说有的人是下三滥,仗着背后有人撑腰,无事生非,扰乱社会。
1705179473
1705179474 2.川东地区
1705179475
1705179476 蓬溪豆腐坊春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蓬溪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蓬溪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7年,第28页。
1705179477
1705179478 孔子不食,丁祭勿献豆腐;
1705179479
1705179480 民众喜欢,宴会常用灰馍。
1705179481
1705179482 正如牛肉不能用来祭神一样,“灰馍”也不能用来祭孔。“灰馍”即上文所说的“灰毛”——豆腐。这副对联涉及一个民俗:每年仲春和仲秋上旬丁日要祭祀孔子,谓之丁祭。俗话说“孔子忌豆腐”,故不能用豆腐来祭孔。
1705179483
1705179484 蓬溪元宵灯会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蓬溪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蓬溪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7年,第50—51页。
1705179485
1705179486 多看点火炮硝磺,好烧他龙脚杆;
1705179487
1705179488 少认些姨嬢姊妹,免踹你鸡眼睛。
1705179489
1705179490 蓬溪民间有烧火龙的习俗。舞龙的人要光着膀子,任由观众向他们身上烧烟花。烧火龙以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最为热闹。这时看灯的、烧火龙的人特别多。摩肩接踵难免会踩着别人,所以作者戏谑地说“踩到鸡眼睛(鸡眼)”。
1705179491
1705179492 蓬溪县茶房酒店联同上,第26页。
1705179493
1705179494 此间即是扯筋地,
1705179495
1705179496 以外绝无义事厅。
1705179497
1705179498 一杯清茶,畅谈古今,其乐融融,一团和气!怎么茶馆竟成了争论是非的“扯筋地”呢?“扯筋”也叫“扯皮”或“扯筋角力”。清末民国时期,人们凡是有纠纷、有矛盾,便来茶馆喝茶,请大家评理,这叫“吃讲茶”,茶馆也成了评理的义(议)事厅。“吃讲茶”是一种民间调解形式。这副对联有着特定的时代性。
1705179499
1705179500 蓬溪县俗语谐联(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蓬溪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蓬溪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7年,第43—44页。
1705179501
1705179502 麻筋胡豆下烧酒,
1705179503
1705179504 酸汤粉条煮肥肠。
1705179505
1705179506 将干胡豆炒熟后,用盐水微煮片刻,当其表皮打皱、豆瓣略硬时起锅,拌以熟油、花椒、葱花、蒜泥等佐料,称为“麻筋胡豆”。旧时下苦力的贫苦人,常用它来佐酒。“烧酒”也叫“烧刀儿”,即纯粮白酒。因酒叫“烧酒”,故酿酒作坊即称为“烧房”。“某某烧房”的地名在四川很多。
1705179507
1705179508 蓬溪县俗语谐联(二)同上,第44页。
1705179509
1705179510 铁匠围腰尽是眼,
1705179511
1705179512 整狗长火两副牌。
1705179513
1705179514 “围腰”就是“围裙”。一般铁匠打铁时为避免烧着裤子,都会穿“围腰”。打铁火星四溅,布围腰上自然烫得“尽是眼”,所以铁匠一般都是用牛皮来做围腰。“整狗”和后文将提到的“整猪”都是坑骗傻子的意思。“长火”即“场火”,向楚先生对此有解释“今俗呼赌局曰场许,转入火”。朱之洪等修,向楚等纂:《民国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6册),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209页。拿两副牌打,即是出老千。
1705179515
1705179516 蓬溪县俗语谐联(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蓬溪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蓬溪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7年,第44页。
1705179517
1705179518 围鼓坐唱板凳戏,
1705179519
1705179520 包锣吹打吃碰冬。
1705179521
[ 上一页 ]  [ :1.7051794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