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03176e+09
1705203176
1705203177 “名”还有名声、声誉的意思。《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古人重视德行,认为德高之人必有好报,升官、发财、出名、高寿,样样都有。看来古代博得个好名声,还是很实惠的,比如“举孝廉”,如果名声好,不经考试,就能直接被推荐任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时候媒体不发达,又不兴炒作,出名是很难的,但一旦出了名,那真是一发而不可收,要什么有什么,难怪古人对名声如此在乎。
1705203178
1705203179 “名”为姓名、名字,是代表人或物的符号,其作用是方便记认。名字用来称呼、呼叫,故引申称说、说出之意。
1705203180
1705203181 “名”还可当量词用,如“一名”;又可表名次,如“第一名”。
1705203182
1705203183
1705203184
1705203185 【譽】
1705203186
1705203187
1705203188
1705203189
1705203190 “誉”,繁体为“譽”。形声字,从言,與声。
1705203191
1705203192 “與”即“与”,为给予、赠予;“言”为语言、言辞、言行。“譽”是通过语言或某种举动、行为给予他人赞美。《说文·言部》:“譽,称也”。本义为称赞、赞美。
1705203193
1705203194 简化字“誉”从兴,从言。“兴”为高兴、喜悦。故“誉”是使人高兴、喜悦的语言,即赞美之辞。“言”于“誉”下,寓意赞誉他人要实事求是,不可夸大其词;受到赞誉的人要保持低调,不可出言傲慢。而“兴”又可视作“举”的省字。“举”意为抬高、举高,即抬举。“誉”从举省,从言,可理解为抬举的语言,也就是用语言抬高别人,此为“誉”。故“誉”也有假者,如“沽名钓誉”。《庄子·盗跖》:“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喜欢当面说人好话的人,也喜欢在背后诽谤人。赞美也是一种荣誉,所以“誉”可引申为荣誉、名声。《墨子·修身》:“誉不可巧而立也。”虚浮不实和伪诈作假与真正的荣誉无缘,只有赢得大家的认可和敬重,才能得到赞美,赢得好名声。荣誉有时并不需要惊人的事迹,而是在于事情本身的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功不可没,却因残酷暴戾而骂名千古;孔融四岁让梨,事不足奇,却因年少知礼而流芳百世。
1705203195
1705203196 “譽”中之“與”意为参与、一起。荣誉往往不是单枪匹马的战果,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人或一项事业取得成功,离不开众多人员的协助、铺垫、支持、栽培。《管子·禁藏》:“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荣誉美名不会凭空出现,祸患也不会偶然产生。要想获得荣誉,必须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1705203197
1705203198 不要为了获得荣誉、赞誉而做事,功利目的太强,往往得不偿失。“兴”是一种快乐的情绪,获得荣誉谁都会欢喜,但也要注意心态平和,戒骄戒躁,避免乐极生悲。“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的荣誉不应该成为吹嘘的资本,而是应该成为前进的阶梯。一个人赢得他人的信任靠的是名誉,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立稳脚跟凭的是信誉。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的一面金字招牌,可以让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违约欺诈、假冒伪劣、逃债抵赖者,终会名誉扫地,也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相反,以义取利,诚信不欺,公平竞争,合法经营,则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信度,促进企业发展。
1705203199
1705203200
1705203201
1705203202
1705203203
1705203204
1705203205
1705203206
1705203207 土生说字 [:1705201875]
1705203208 土生说字 孝悌
1705203209
1705203210 做人要以孝为本,否则就不配称为人。
1705203211
1705203212 孝 xiào
1705203213
1705203214
1705203215 “孝”,会意字,从老省,从子。
1705203216
1705203217 “耂”为“老”省,指父母、老人,是长辈;小篆“子”为子女、子孙,为晚辈。“子”在“耂”下,体现了子为老人所生、老人所养、老人所教;“耂”居“子”上,体现了子孙要以老人为上、老人为先、老人为本。“孝”字的结构体现了老人在上、子孙在下的伦理关系,强调了“孝”要尊敬老人、赡养老人,要解老人之忧,要承老人之志。“孝”的本义为尽心奉养并服从父母,《说文·老部》云:“孝,善事父母者。”
1705203218
1705203219 《诗经》中也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在我国传统道德典籍当中,全面阐述“孝”之根本的当属《孝经》。《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以“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关系,阐明了“孝”对人生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了“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1705203220
170520322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倡导的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齐家之孝、治国之孝。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于是,孝与不孝便成为评价一个人品德的首要标准。早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必须读《论语》、《孝经》;清代的康熙、乾隆等帝王也极力倡导孝道,颁诏“旌表百岁”,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历代的法令都把“不孝”定为十大恶罪之一。我国古时有“丁忧”的说法,意思是居官时遇有父母丧亡,要马上向朝廷提出辞呈,回家守孝。居丧期间,不得行嫁娶之事,不得参与各种娱乐活动。守丧做得好,会得到百姓的赞许和推崇,回到朝廷仍然官居原职甚至升迁。若是行为悖谬,一旦被谏官得知或被举报,在罢官的同时还要受到舆论的谴责。
1705203222
1705203223 白居易有《燕诗示刘叟》诗云:“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年父母念,今日尔应知。”此诗通过对燕子生下四个幼子之后四处觅食喂食,导致儿肥母瘦,最后孩儿羽翼丰满远飞而不顾念父母之恩的述说,展示了父母养育子女的含辛茹苦、无私奉献,以及儿女弃父母而去的辛酸结局。据说此诗是白居易在得知一位老叟少年时不孝父母,其子耳濡目染,他晚年也遭到儿子的抛弃之后,有感而作,并以此劝谕后人。
1705203224
1705203225 作为儿女来讲,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高明《琵琶记》:“孔子听得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很少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奉,现在追悔莫及。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东倒西歪。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因此,要趁亲在而报亲恩。《三字经》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静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则面。”这是做子女的职责和义务。白居易另有《慈乌夜啼》诗云:“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此诗是对乌鸦反哺之义的赞扬。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舐犊之情,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作为高级情感动物的人呢?“受人滴水,当报以涌泉。”更何况是给予自己生命的爹娘呢?回看中华古老的二十四孝之典范,令人动容:舜帝孝感天地,汉文帝亲尝汤药,宋朝黄庭坚亲涤溺器,晋代杨香扼虎救亲、王祥卧冰求鲤……还有让人悲悯的曹娥寻父,令人慨叹的仲由负米,叫人敬爱的刘兰姐孝奉老祖母……从远古至近代,从皇帝到平民,孝道不分年代,不分等级。
[ 上一页 ]  [ :1.7052031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