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03271e+09
1705203271 卑 bēi
1705203272
1705203273
1705203274 “卑”,会意字,从白,从丿,从十。
1705203275
1705203276
1705203277 “卑”的金文像手持酒器形,本义为酒器,引申指执事供役使。被役使者为奴役、下人,故“卑”表示地位低微,身份低下。《说文·部》:“卑,贱也。执事也。”“卑”指卑贱,是供人奴役之人的身份、地位,如卑微、自卑。
1705203278
1705203279
1705203280
1705203281 今体“卑”可视为从白,从丿,从十。“白”为白色、白昼,表示光明正大、胸怀磊落;“丿”为否定,斜插过“白”字,似一把暗刀毁掉白昼的光明,此为不光明,不正当;“十”为十全十美。“卑”表示不正大光明。“十”在“卑”下,意指卑鄙无耻的行径遮盖了美好。“卑”又可视为从,从甲。“”的古文像左手形,与右手相背,借指违背;“甲”为天干的第一位,用作顺序的第一,即居首位,也就是优等的、上好的。“卑”则与优等的、上好的相反,即坏的、差的、劣等的。
1705203282
1705203283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这里的“卑鄙”是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的意思。陆游有一句著名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每一个有抱负的人都应该以这句话自勉。
1705203284
1705203285 地位低下并不意味着品行恶劣或没有才学。但是在隋唐以前,社会等级的划分很严格,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高高在上,享有特权,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但久而久之,贵族中尽是一些纨绔子弟。而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才却因为出身卑微而不得不屈沉下僚,郁郁终身。左思《咏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说的就是这种社会地位尊卑分明的不公正状况。隋唐时期实行了科举制后,一些出身低微但却德才兼备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出来。因此科举制度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比较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它让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得以施展才华,为国效力。古人认为,天高高在上,而地被踩在了脚下,所以天尊地卑,由此又演化出“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父尊子卑”、“夫尊妇卑”等思想。古代的君主对臣属、父亲对孩子都享有绝对的权力,所以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信条。
1705203286
1705203287 “卑”字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人品的低劣,如卑鄙龌龊、卑鄙小人。《史记·五宗世家》:“彭祖(赵王名)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这里是说彭祖为人巧于言辞,阿谀逢迎,心怀叵测。此处的“卑”即为低声下气,阿谀逢迎。又如“卑躬屈节”,亦作“卑躬屈膝”,形容谄媚奉承,没有骨气。《史记·日者列传》:“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行事光明磊落,坦荡无私,这样的人为堂堂正正的人;权势面前“卑躬屈膝”,弱者面前“恃强凌弱”,这样的人是卑鄙无耻的小人。所以为人处世应当不卑不亢,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做到从容有度,把握分寸,如此才能维护尊严。
1705203288
1705203289
1705203290
1705203291
1705203292
1705203293
1705203294
1705203295
1705203296 土生说字 [:1705201877]
1705203297 土生说字 志向
1705203298
1705203299 身逸者志堕,心逸者志精。
1705203300
1705203301
1705203302
1705203303 【誌】
1705203304
1705203305 zhì
1705203306
1705203307
1705203308 “志”,异体为“誌”。汉字整理前,“志”与“誌”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志”为形声字,小篆从心,之声。
1705203309
1705203310 “之”为去往,泛指一切正在进行或拟将完成的动作;“志”从“心”表示与心理活动有关。“志”为正在进行或准备有所动作的心意、念头。《说文·心部》:“志,意也。”本义为志气、意愿,是心之所向,未曾表露出来的长远打算。
1705203311
1705203312 今体“志”从心,士声。“士”是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志”为以士的准则为目标的前进之心即志向。身为士的人所具有的心气即志气。有心之士必有志,故“志”从士,从心。
1705203313
1705203314 异体字“誌”从“言”,从“志”。“言”指语言文字。“誌”从“言”表示志向通常需要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记录。
1705203315
1705203316 “志”为志向、志愿。“志当存高远”,为人当有高远的志向。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陈涉年轻的时候替别人种地,他对自己同伴说:“苟富贵,毋相忘!”同伴们听后嘲笑他说:“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之志”代表着苟安且过的庸碌追求,“鸿鹄之志”代表着高超远大的人生理想。日后的陈涉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自称为王,实现了他的鸿鹄之志。
1705203317
1705203318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志向、志愿是由人内心的欲望所催生的。欲望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是所取的途径。有志固然比行尸走肉要好,但壮志难酬的痛苦也常使人备受煎熬。正如唐人储光羲《采菱词》中所言:“义不游浊水,志气多苦言。”历史上许多人都抱着高洁的志向为人处事,但现实往往与他们的理想相去甚远。家国之事往往为小人弄臣所左右,志士良臣受污被陷。即便是生于盛世、豪情万丈的李白也有志不得抒的苦闷,其《行路难》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志向因缺乏时机而不得展当然是一种悲剧,但志向的实现也需要实力的配合,否则志大才疏就更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1705203319
1705203320 “志”也为神志。《神女赋》:“罔兮不乐,怅然失志。”所描述的正是一种郁郁寡欢、内心惆怅的感情。另外,“志”还指记在心里。《新唐书·褚亮传》中有“一经目辄志于心”的句子,意思就是说用眼睛看过一次,便记在心中。成语“博闻强志”,指的是知识广博,记诵的事情很多。“志”由此引申为记号、标记。《南齐书·韩孙伯传》中有一处提到“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指的是襄阳这个地方的风俗是邻居彼此将树木种植在边界上作为记号。以树为记,倒也体现出风俗的淳朴和人情的浓厚。以物及人,在人的身体上往往有胎痕等特别之处,是为标记。《梁书》:“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志”是皮肤上生的斑痕,后来这种用法为“痣”字所代替。又,“志”为记载、文字记录。比如古代的许多小说笔记都以“志”为名目,如“志怪”,就是记载怪异的事情;“志记”则是史书中的志和记。现在的“杂志”也是由此而来,指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 上一页 ]  [ :1.7052032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