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03384
人们把那些思想高尚、行为高尚的人称为“仁人义士”;把对他人规劝和帮助达到最大限度称为“仁至义尽”;把那些为了共同利益而承担义务、勇于负责之行为称为“当仁不让”、“义不容辞”。
1705203385
1705203386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真假颠倒、美丑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等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如果不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培养仁爱善良的品性,这些丑恶现象便会愈演愈烈。
1705203387
1705203388
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相互联系。人与人之间相爱,是人际和谐、团结协作的前提,也是社会、团体、组织和谐的前提。“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
1705203389
1705203390
义
1705203391
1705203392
【義】
1705203393
1705203394
yì
1705203395
1705203396
1705203397
“义”,繁体为“義”。会意字,从羊,从我。“羊”是食草动物,性情温顺而不侵扰他类,聚群而不内讧,有跪乳之美行,乃大孝、大善之表率,故,羊是善良的体现,美好的展示,吉祥的象征。古人多以牛、羊作为祭祀之供品,以示对神灵的尊重。“我”的甲骨文像兵器形,《说文》又认为“我”为古“殺(杀)”字。“羊”“我”为“義”,表示屠宰牛羊以祭祀,这是符合宗法礼仪的。《释名》:“义,宜也。”“宜”为适宜。“义”的本义为公正合宜的言行或道理。
1705203398
1705203399
“我”为第一人称,即自我,拥有独立人格,具有自我意识,体现自我价值,具备自卫能力。“義”从羊,从我,是以“羊”之美善塑造“我”之人格:做人主正义,处事讲信义,为人有情义。“羊”在“我”上:待人和善为先;“我”于低位:他人利益为先。“羊”是“美”省,又是“善”省,我把自己最美好、最善良的顶在头上,奉献给他人、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子孙后代,这就是“義”。“我”又是人手持武器,表示善良需要正义来维护,需要正义保障善良人的利益。
1705203400
1705203401
简化字“义”从丶,从乂。“丶”是主见,也是正确的标准,即社会伦理、法规。“乂”的本义是割除杂草:杂草是邪念、恶念、恶行的象征。用伦理纲常、律法规章铲除心中的恶念,制止自身和他人的恶行,就是“义”。
1705203402
1705203403
“义”为正义。成语“义不容辞”指在道义上不容推辞;“义愤填膺”指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义无反顾”指高度的正义感或责任心,不容许退却或退缩。古代百姓被逼无奈揭竿而起称“起义”,如秦末的陈胜、吴广,汉代的绿林、赤眉等,而代表正义和公理的起义队伍为“义军”。
1705203404
1705203405
“义”是讲合宜的道理,因而“义”引申为道理。《孟子·梁惠王上》:“申以孝悌之义。”意思是告诉他孝的道理。成语“义正辞严”是指持论合理,言词严正,道理正当,措辞严肃。“义”又引申指意义、意思。如字义、疑义、定义等。“义”还指名义上的、假的。如“义父”、“义子”是把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当作父亲或儿子。
1705203406
1705203407
《释名》认为:“义,宜也。”“宜”为适宜。“义”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追求忠、孝、节、义,其中的“义”备受世人推崇。《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义,小人喻利。”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孟子继承了孔子“义”的思想。《孟子·离娄下》中指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又说:“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就是说,义是为人处世的规范,对于那些不合乎义的语言行为,即使信且果,也是不对的。《喻世明言》中有这样的感人故事:战国时人羊角哀、左伯桃萍水相逢,结为知己。在共赴楚国途中,两人衣单食缺,偏又遇上大雪,当时是“并粮一人生,同行两人死”,左伯桃毅然牺牲自己,把生的机会留给了羊角哀。羊角哀做官后不忘亡友,专门顺旧路返回安葬了左伯桃。伯桃夜晚托梦,说羊将其误葬在行刺秦王的荆轲墓旁,荆轲怒其共夺风水而横加欺凌。羊角哀阳间无法相救,毅然自刎于墓前,被就地安葬。当夜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喊杀声闻数十里,羊、左二人联手战败荆轲,并散其白骨,烧其庙宇。楚王感二人义重,差官往墓前建庙,赐名“忠义之祠”,并立碑铭记。古代很多典故传说都对仁义、忠义、孝义、节义、情义、道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扬。
1705203408
1705203409
1705203410
1705203411
1705203412
1705203413
1705203414
1705203415
1705203417
土生说字 智慧
1705203418
1705203419
时间让我们学会理解,岁月让我们懂得宽容。
1705203420
1705203421
智 zhì
1705203422
1705203423
1705203424
“智”,形声兼会意字,从日,从知兼声。
1705203425
1705203426
“知”为知识、知道、认知;“日”为太阳,表示光明、明白。“知”“日”为“智”,意为认知事物明白透彻,借此表示聪慧无比。“智”的本义为聪明、聪慧。“智”从“知”说明知识是智的基础,而能活用知识辨析判断事物、正确为人处世,方为智者。
1705203427
1705203428
“智”从“日”意为“智”具有像太阳一样的光芒,能够照亮人心,使人慧悟。太阳是具有指引性的自然物,人类依据太阳的运行辨识方向、时辰,“智”中有“日”,表示智慧是能够指导自己为人处事和人生方向的知识,是能够指引他人心路历程的知识。“智”为“知”“日”,寓意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是明白真知,对事物的本质有所认知。可以说“知”、“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日”字。
1705203429
1705203430
《释名·释言语》:“智,知也,无所不知也。”智慧是人认识、辨析、判断事物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如才智、智谋等。“智者”指有智谋或智慧过人的人。《史记·项羽本纪》:“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愿斗力。’”汉王刘邦婉言谢绝说:“宁愿斗智,不愿斗力。”“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聪明的人,难免会有失误的时候。只有智慧高人一等的人才能做出胜人一筹的谋略,做出机智的决定。
1705203431
1705203432
中国传统的智慧观以儒家理论为主导。《论语》记载了孔子关于完美生活的两个标准——智和仁的论述。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古文中“知”通“智”)孔子认为智者具有不同于仁者的特征,同时又与仁者有一定的联系。智者是喜水、活泼、快乐的,而仁者是爱山、恬静、长寿的。人们都希望智慧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只有智者才能享受真正的快乐;智与水所蕴涵的“道”具有相似之处,并能促使人们循道而行。与此相对的仁,则注重德行方面的修养。仁者的智慧是要为大多数人或弱势群体谋利益的;没有仁德之人,只用自己的智慧为自己谋取私利,甚至是利用、欺骗他人,这样的智是不可取的。智与仁一起,共同构成儒者的理想人格。
1705203433
[
上一页 ]
[ :1.705203384e+09 ]
[
下一页 ]